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

ID:5840524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9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_第1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_第2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_第3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_第4页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计划总结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文言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学是“为言”还是“为文”?  言:文言字词句、

2、句式等基础知识。  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与现代文的差异,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而作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那么,如何取得二者的谐和?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3、 2、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传,定是诗文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是人文精华所在,需要学习吸收。我想,这应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吧。  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工具性的具体含义吧。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

4、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可见,“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顾,突出基础”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根本。当然,选修的文言教学将会侧重于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学什么?  教与学是统一的。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内容、精神主题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词语句式、背诵默写放到首要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内

5、容、技法特点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建议:  1、确立文言文整体教学意识  知识与能力(一位)  读懂:梳理实词、虚词,句式;诵读名篇。———《课标》  当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贫乏和高考的命题趋势,使我们不得不把这点放在第一位。  过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实虚词分配;强调文言文的读和背诵(涵泳、吟诵)。  反应获取的过程和实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应该包容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历史的意义(历史与今天与未来)、文学的意义  2、将常见

6、文言实词和虚词统筹安排到各模块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3、怎样教?  关键在于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绝对预设的课堂是单边低效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虚无随意的。  1、目标预设  目标是行为的标尺,一不能“空”,大而笼统近于无;二不能“死”,由于个体积累的差异,教学目标需要有浮动的空间。三要有弹性区间。  2、问题预设  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理想预设: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

7、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重规范落实)  3、方法预设  (1)诵读的运用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少了读书声,丢掉了传统的精粹做法。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

8、再到韵味十足。  总之,要反复读,一直到读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