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382540
大小:10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6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过关检测试题C卷 附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乡镇(街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绝密★启用前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过关检测试题C卷附解析题号知识基础积累运用口语交际阅读习作总分得分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9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3、请在试卷指定位置作答,在试卷密封线外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基础知识(共5小题,每题4分,本题共计20分)1、按要求填空,你一定行的。“巷”字用音
2、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能组成词语()。“漫”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水过满,向外流;②到处都是;③不受约束,随便。(1)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马鞍踢下楼去。字意是()(2)瞧,盆子里的水漫出来了。字意是()2、读拼音,写词语。3、我会看拼音,写汉字。4、先比一比,再各组两个词语写下来。框()峻()蝉()债()眶()竣()婵()绩()5、词填空。1.人们苦苦(请求哀求祈求)天帝,(请求哀求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2.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熬过度过)一个又
3、一个漫长的夜晚……3.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佩敬仰佩服),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4.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聪明美丽神通广大)的女神,名叫女娲。二、积累与运用(共4小题,每题5分,本题共计20分)1、根据提示填写诗句、名言警句。(1)________,闻过则喜。_________户枢不蠹,(2)“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人生观。“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刚正不阿的写照。(3)什么是春夏秋冬?古人用诗歌告诉我们:春,就是高鼎笔下描绘的“______
4、_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烂漫;夏,就是令辛弃疾惊喜的“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秋,就是少年王勃吟诵的“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冬,就是岑参眼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的纯洁。一年四季就是这样充满着诗情画意。2、辨析选择。1.《新华字典》中,“筷”、“狂”两个字都在第260页,根据音序排列规律,推断出“宽”、“款”、“筐”三个字所在的页码。它们分别在( )页。A.258、259、261 B.260、260、260 C.2
5、60、261、261 D.259、260、2612.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服药不当,往往会引起不良________。(2)孟夫子就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________。(3)老舍成功的________了骆驼祥子这个典型形象。(4)他多次到三峡一带________,研究那里的地形地貌。A.反映原形刻画考察 B.反应原形刻划考查C.反应原型刻画考察 D.反映原型刻划考查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
6、食品。(指绿色的蔬菜果品)B.为将物资及时送到灾区,政府开辟了绿色通道。(指方便快捷的途径、优惠政策等)C.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D.“明星学院”吸引了不少阳光少年。(指活泼、富有生气的少年)3、根据提示填写诗句。(1)赞美祖国山河,如“_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2)针砭时事政治,如“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__?”(3)揭示学习道理,如“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4)描摹儿童生活,如“_______
7、___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5)表白高尚情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桃花心木》第5页共5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不得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