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

ID:58316917

大小:42.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1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_第1页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_第2页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作者:邓晓燕课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授课时间2009年9月23日知识与能力:1、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教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学过程与方法:目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标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图方法和参与实践活动,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

2、学精神教学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重点教学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难点教学方法:操作体验式、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方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等高线地形图等教具·山体模型及对应等高线地形图·每组一团橡皮泥学·铅笔习·线器·白纸材·地理书·塑料垫板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书海拔高度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特征小结山体模型对应的等高线设地形图课堂作业计课小结:通过同学自己的观察,分析,小结,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了后

3、更深的了解,从中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技能,并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这就是我们青小少年应有的学习风貌。结祝同学们每天成长,每天进步。教学过程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新授一、海拔在认识山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学遇到了难题,首先是小明。小明通1′过书本得知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当他和爸爸去西藏旅游时,卓玛却告诉他,从青藏高原上看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高。这是怎么回事

4、?出示海拔示意图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1′呢?学生看图,并思考(小组讨论)180米:300米:120米:代表发言请同学们翻开书第35页。阅读下面方框的内容。并找出关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不同点。代表发言2′再来想想小明遇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了代表发言1′完成35页活动里的内容。学生答题1′二、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小华又遇到了困难了,秋游的时候老师给他们一张这样的图,并学生看图1′要得出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看看37页图3.11学生看书37页图3.111.山顶对应到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在图的中间,并且数值最大

5、.观察思考5′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任意两点海拔相等3.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等高距4.珠女这边的坡更缓,对应的等高线更稀疏;东仔这边的坡更陡,对应的等高线更密集.现在来帮小华解决难题了学生讨论,并代表发言2′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山体不同部位刚才我们知道了从坡缓的地方爬山更省力,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山学生看图3.12并思考,可小组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请同学们看37页图3.12讨论5′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出示小结:其中山脊和山谷较难分别,请同学们注意,往高处凸的是山谷。代表发言出示模型: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

6、、鞍部、1′陡崖分别在哪。出示与模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是这个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图说说山顶、山脊、山谷、学生观察,思考后代表发言'..2′鞍部、陡崖分别在哪。出示等高线地形图课堂作业: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并代表发言2′四、自制山体模型,并绘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山体模型?2′先说明制作要求:1.要做出两个山顶,一高一矮。小组配合活动开始制作山的2.要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个部位。模型,并按要求绘制等高线地3.等高距选用三本地理书的厚度较适合。形图。4.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标好海拔。最外圈标100,

7、往里一圈标200,依此类推。5.画好等高线地形图后,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15′标到图上。6.最后,把小组所有成员的名字签到这张图纸上。指导制作,并提供帮助。小结: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