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

ID:58307291

大小:377.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2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_第1页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_第2页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_第3页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_第4页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6卷第3期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1.16NO.32014年5月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l4文章编号:1674.5094(2014)03.0089.04DOI:10.3863/j.issn.1674—5094.2014.03.018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张宏勇(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很多文学家族,其中陈郡谢氏家族

2、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独创性,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山水诗中完成的,而山水诗的创造又几乎是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其中,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以及谢胱对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由“风骨”向“意境”转换的关捩点上,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诗创造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关键词:陈郡谢氏家族文学;风骨;意境;山水诗;谢灵运;谢胱张宏勇.论陈郡谢氏家族文学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l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3、14,16(3):89—92的自然发挥。刘氏进而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引言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风骨”标准的衰落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期与“意境”标准的确立期。这种文学观念转变是中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国山水诗促进和完成的,此时中国山水诗也经历了深乎风者,述情必显。”[1151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由产生、成长到定型的演进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批注:“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以宣

4、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诗创造的同时,也在“意境”理论的形成上书写了至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为重要的一笔。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11515这种释“风”为“文意”、释“骨”为“文辞”的做1由“风骨”到“意境’L中国文学批评法固然失之简单,然而还是抓住了刘氏“风骨”的实标准的转换质。“风”即是要求作家站在儒家的经典立场上,述足以感发人心的“意气骏爽”之隋”;“骨”则是配合着儒在魏晋六朝以前,中国古典文学大体沿着儒家家经典立场的教化之“风”,析劲健挺拔的“结言端直”“兴、观、群

5、、怨”传统诗教的思路,将文学视为政治之“辞”。“风”是以端正充沛的情志耸动人心,“骨”则与伦理教化的工具,忽视了文学的本体性特征也湮以明朗刚健的笔力摅写中怀。可见,“风骨”一词着重没了人的个体性价值。在魏晋时期“人的自觉”与“文强调作品内容的端直有物与表达的显豁有力,而这的自觉”思潮的推动下,个体存在意义与文学自身价种充盈的气势与明确的表达无疑来自于秉持儒家正值彰显,影响到文学,也促成文学观念发生转型,文统立场的勇气与自信,可以说“风骨”标准是与儒家学标准也由“风骨”向“意境”转换。正统的文学观相表里的。“风骨”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在魏晋六

6、朝时期然而,在“风骨”概念的内部也潜藏着变异的因才被确立起来的,然而它却联结着过去的实践记忆。子。在刘勰那里,“风”作为“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开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契”,其承担教化感发意志的力量并非源于“风”之本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诗》大身,而是源于天地万物之“气”。“气”盛则生“风”,“风”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教功能动能感人,感人即有隋”,此即“情之含风,犹形之收稿日期:2013.12.31作者简介:张宏勇(1980一),男(汉族),河南罗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

7、、艺术理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包气”。情显待乎风生,风生源于气动,在这个“情”、人类命运的普遍感情。可见,“真”的涵义在于突破一“风”、“气”的链条上,“气”是更为本原的东西。明代人一地一时的阈限,而呈现出人类普遍情感与宇宙曹学俭在梅庆生《文心雕龙音注-风骨》中批云:“风普遍规律的东西,而这在谢赫的“气韵”说中早具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风可以包骨,而人之旨了。骨必待乎风也。故此篇以风发端,而归重于气,气属风也。”[2]清人黄叔琳则说得更为直接:“气是风骨之2谢家山水的“意境”创造本。”[2]既然“气是风骨之本”,而“

8、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那么“风骨”在作为“化感之本源”的时中国山水诗出现于晋宋之际,首先得益于北方候,就有可能突破单纯的“风教”、“风化”的儒家经典人士对南方山水“陌生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