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

ID:58298836

大小:398.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4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4页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6月第3期第27卷总第159期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杜荣江蔡元成(1河海大学财务处,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摘要:安徽省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成果的回顾,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并从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层面,提

2、出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与机制0引言葛宏艳和宋马林(2007)对安徽沿江城市之间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安徽省沿江锥形城安徽省东邻浙江、江苏、I东,西接河南、湖北,市群战略格局,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提升安徽南连江西,人口近7000万,面积13.9万平方公里,省沿江竞争力的政策建议¨J。韩玉刚(2010)构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成为中部联系东部的主轴线。了城市能级评价模型,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然而,2011年虽然安徽省GDP增速13.5%,总量突能级

3、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的破15000亿元,位列中部第4,但人均GDP才2.5空间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基于城市能级万余元,不仅排在中部倒数,在全国也位于中下游。提升的江淮城市群“E”型空间结构优化模式J。除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如此落后,不仅影响了自身的上述研究外,部分学者还对安徽省城市等级划分、发展,还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甚至西部大开发的空间布局、沿江沿河的典型城市(带)产业转移、产瓶颈。究其原因,这与安徽省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业集聚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关,如大城市引领作用不明显、产业集群优势不

4、汪健(2008)认为在东部沿海地区区际产业梯突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定位有偏差、区域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同时,安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问题、区域协调机制问题等。徽凭借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潜在优势,承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各城市独立发展,没接产业转移规模在不断扩大,并针对同时存在产业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造成的。在实施中部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和生态崛起战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及加快皖江城市环境失调等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建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如何建设安徽

5、省城市议J。蒋晓岚和孔令刚(2011)通过大量数据的实群的区域协调机制,使各城市形成一个有机体,发证分析,对安徽省产业演进机制与区域主导产业成挥集群优势、实现和谐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姜炎鹏等(2008)从发展战问题。略的角度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1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综述并分析了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安徽区域经济的空间国内对于城市群建设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包发展战略选择_5J。王钦敏等(2010)以合芜蚌自主括学者们对安徽省的城市群建设或区域协调发展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研究对象,

6、提出完善安(机制)方面的研究。徽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建议J。王可侠和彭玉作者简介:杜荣江,河海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水利经济研究;蔡元成,技术经济博士,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61第27卷总第159期⋯‘}平。月弟’,朋婷(2010)认为安徽“十二五”期间应依托核心城市六,二级城市注重与核心城市进行错位发展(包括和重点区域,密切产业联系,合理空间分工布局,加垂直错位和水平错位)。强软硬环境建设和区域间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创根据以上的分析,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重点

7、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域发展梯度理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济新格局。王成周(2010)认为安徽应以合肥经模式,即:合肥是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极”,芜湖、安济圈为连接点建立皖江、皖中、皖南、皖北四大板庆、马鞍山以及皖北经济较好的淮南、交通较为便块,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分别打造四大板块的“产利的蚌埠等城市作为“协调极”,共同形成相呼应的业安徽”、“创新安徽”、“文化安徽”、“和谐安徽”,发展格局。在区域空间结构上,合肥市处于城市群真正实现安徽区域的协调发展。李本和(2010)区域协调发展的

8、领头位置,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领认为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形整个安徽省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核心极城市势下,安徽还存在不协调因素,如规划的示范区与的辐射和带头作用。实验区及其内部各行政区之间自成体系,缺少统筹“雁型”模式的优势就是区域内有相同的文化与协调,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认为应该采取“三氛围,城市间有相互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这种模区一圈”、跨行政边界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