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

ID:58295873

大小:548.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01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1页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2页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3页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4页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40卷第2期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1.40.No.22014年3月J.ofJiangs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14“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吴礼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200433)[关键词]陈望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治学经验;修辞学[摘要]“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既是一切学术研究取得进展或重大创获的两个基本途径,亦是一切有成就的学者治学的两种有效方法。陈望道先生“古今中外

2、,融会贯通”的治学经验,则是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种治学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就中国当代修辞学的研究而言,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1)修辞学是一门多边性学科,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与学术训练,具备扎实的学养与基本功;(2)中国修辞学的研究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但不是机械地套用概念,更不是玩弄术语而哗众取宠;(3)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不能靠操弄学术新术语和机械套用西方学科名称,而是要立足于汉语修辞实际,寻求汉语修辞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中图分类

3、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70(2014)02-0053-07径,亦是一切有成就的学者治学的两种有效方法。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继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前修未密,后出转承中国古人的,二是借鉴外国学者的。唯有鉴古,精”,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之所以“后出”能才能知今;唯有打开窗户看世界,才能学术视野开够“转精”,那是因为后来的研究者继承了前人的阔,识见超卓。研究成果、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站在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卓然他人的肩膀上,自然能够

4、看得比他人更远更清楚。有成的学术大师。他们的成功,究其原因,在很大学术研究吸收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能够“古为今用”、“洋为中教训,不外乎两个途径:“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也是如此。用”。所谓“古为今用”,就是借鉴吸收中国古代众所周知,陈先生在文艺学、美学、社会学、语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将某一学术研究向法学、修辞学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纵深推进一步。所谓“洋为中用”,就是借鉴与吸他之所以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一代学术大师,事实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特别是要注上与他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

5、用”有着密切关意借鉴国外学者学术研究的新方法、新手段与新系。而他之所以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维,使学术研究达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则又是与他对于这种治学途径与方法的意义有着境界。深刻认识分不开的。20世纪60年代,他曾跟他可以说,“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既是一的学生们说过一句话:做学问要“屁股坐在中国切学术研究取得进展或重大创获的两个基本途的今天,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一只手向外国要东[收稿日期]2013—10—16[作者简介]吴礼权,男,安徽安庆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

6、客座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西”⋯。这句话虽然很通俗,却将“古为今用”、为他有重视前人研究成果、“向古人借东西”的意“洋为中用”的真谛揭示得淋漓尽致。他之所以识,同时他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中国古代典籍非能够说出这句话,乃是因为他在治学上有“古为常熟悉。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修辞学发凡》中看今用”、“洋为中用”的成功实践经验与深刻体会。得非常清楚。如:《发凡》讲“比喻”格,将其分为陈望道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我“明喻”、“隐喻”、“借喻”三类。其中“明喻”一类们暂且撇开他在文艺学、美学、社会学、语

7、法学等讲完后,有一个“备览”:研究方面的成就与经验不论,仅就他在汉语修辞“明喻”这名,系沿用清人唐彪所定的旧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经验来看,就足以看清问题名(见《读书作文谱》)。唐彪以前,曾有宋人的实质了。陈暌称它为“直喻”。《文则》卷上丙条举十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种“取喻之法”,说:一曰“直喻”,⋯⋯最集中地反映在他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日本人所著的修辞书中,历来都是根据这部著作,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这一条,把我们所谓明喻叫做直喻,中国人也第一座里程碑”l2J。从20世纪初始至20世纪30有人用这个名称,但

8、我以为还不如明喻这一年代初,出版于《修辞学发凡》之前的修辞学著作名称显明。并不少,但却都在《修辞学发凡》出版后黯然退出又如《发凡》讲“借代”格,讲到其中的“特定学术舞台,不为后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