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95626
大小:938.2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30
《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状况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13,22(9):1514—1522http://www.jeesci.cornE—mail:editor@jeesci.corn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状况研究徐馨1,2,王法明1,邹碧1,李钦禄。,王刚1,李应文,凌清云4,李志安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广州51016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广东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广东茂名525400;4.梅州市梅江区西阳中学,广东514768摘要:木麻黄(Casuari口叼Pf,是我国东南沿海海
2、岸防护林骨干树种。本文对广东省茂名市木麻黄防护林开展了不同林龄的种群结构、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沙地木麻黄群落在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自疏现象,18年林个体数(975株.hm’)不足3年林个体数一半(2350株·hm。),3年至6年龄木麻黄生长最快。调查林地内共有植物27种,其中灌木8种,草本植物18种。随林龄的增长,林下植物种数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步增加,优势度指数下降。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与速效氮供应水平极低;土壤磷供应相对较好,表层有效磷一般高于3.5mgkg~。土壤有效养分与植物多样性显著相
3、关,显示养分是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土壤养分贫乏。关键词:木麻黄,防护林,林龄,生物多样性,土壤养分中图分类号:Q948;$7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3)09—1514—09引用格式:徐馨,王法明,邹碧,李钦禄,王刚,李应文,凌清云,李志安.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9):1514-1522.XUXin,WANGFaming,ZOUBi,WANGGang,LIYingwen,LINGQingyun,LIZ
4、hian.BiodiversityandsoilnutrientresearchofCasuarinaEquisetifoliaplantationatdiferentstandages[J】.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3,22(9):1514—1522.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是我国沿海性的变化J。加强沿海防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及其与防护林的骨干树种,从福建至广东、海南,其种植土壤因子关系的研究对如何通过改善林下土壤条区域达数千公里,面积达30万hIJJ。木麻黄生长
5、件,增加林下生物多样性,提高防护林生态稳定性迅速,树形高大,适应性强,可在海滩沙地生长,和防护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等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最重要类型,木麻黄功能l2—1,因而,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均为木麻黄人工林在过去十多年里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尤其人工林_4]。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引种以来,经过以福建省林科院叶功富为首的团队的工作为系统,数十年的生长,木麻黄林逐渐出现许多生态学问对木麻黄体内养分元素积累、凋落物特征、林地土题,如林内生物多样性低,自身遗传多样性低,林壤呼吸、生态系统碳储量等各个层
6、面进行了报导[9-12]分衰退,病虫害逐年增加,林地土壤碳汇功能弱,,为研究木麻黄人工林的生态特征提供了重要更新困难等。近年来,木麻黄整体防护能力显著下依据。然而,作为一个种植范围如此之广的重要防降。由于木麻黄造林为纯林,特殊的土壤质地条件护林类型,在福建省的工作远未能全面反映这一防以及其强大的竞争优势使林分长期保持单优状态,护林类型的生态特征,极其需要我国东南沿海不同只有少数其它物种能人侵木麻黄群落。木麻黄的衰岸段木麻黄表现的研究,尤其是人工更新林分,在退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物种的入侵创造了条件,生木麻黄林生物多样性特征方面也同样缺乏报
7、导。广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防护林一系列生态功东西部沿海电白博贺木麻黄人工林是我国引进种能(如碳汇功能)。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植木麻黄最早的林带,在我国早期推广种植木麻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防护林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种植时间长,原来保持良好的土壤通透『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同时的林带大部分显著退化,最近二十多年,多个地段土壤环境的差异会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在不同时间进行了人工种植更新。为了了解木麻黄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眭先导科技专项(XDAO5O703O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J(20
8、09CB421101,2011CB403204);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KSCX2一EW-J一28);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012KJCX013—02)作者简介:徐馨(1987年生),女,硕士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