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

ID:58292979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13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_第1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_第2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_第3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_第4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四章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现的。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2

2、.城市化的必然性(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1.世界城市化的历程(1)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国家。(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

3、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步与初期推进阶段。(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①城市化速度加快。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二)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②城市的

4、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2.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2)第二阶段1958-1965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城市人口大起大落,起伏很大(1)第三阶段1966-1978城市化水平停滞不前,下降到12.5%(2)第四阶段1979以后加速发展,目前近40%2.关于中国城市化探索(1)城市化道路: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

5、等城市。(2)几种观点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并举论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1.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同心环带”模型20世纪20年代,城市社会学的著名派别——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根据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称为“同心环带”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五个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通勤者区。2.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1939年,美国学者霍默·霍伊特提出了一个“扇

6、形”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向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环带的方式展开的。1.昌西·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1945年美国学者昌西·哈里斯和爱德华·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许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中心都有可能向外扩展。(一)城市空间结构分析1.市区(1)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市区易于趋向的部位。(2)城市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市区的规模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的规

7、模成正比。(3)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行政或政治上的划分;二是按照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而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4)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①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量不等。②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③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2.郊区(1)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2)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一直围绕市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圈型地带。(3)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的到发展的。(一)城市空间结

8、构的变动1.集中和分散(1)集中产生的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①集中可以降低成本②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③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④集中便于融资⑤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⑥社会优越性:急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为人的素质提高创造了前提。(2)分散集中带来的问题:①人口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中心商业区的地价更高,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②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