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

ID:58232270

大小:12.34 MB

页数:243页

时间:2020-09-05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_第1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_第2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_第3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_第4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2章)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 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地表布置人工震源产生地震波,在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观测地下界面产生的反(折)射波,达到探测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地震勘探方法。观测折射波--折射波法观测反射波--反射波法“浅层”--工程地质中,要求探测深度较小。一般50—100米,很少超过300米。石油物探---上千米---“深层”。这种方法常用来探测覆盖层的厚度、基岩面的起伏、圈定断层、古河道位置等。第一节 数据采集一、主要仪器设备1、震源1)锤击震源2)炸药震源3)地震枪震源4)电火化震源2、检波器将地震波到达观测点引起的地面微弱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3、地震仪---将检波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显示并记

2、录下来的专门仪器。具有滤波、放大、高精度计时、数字记录和微机处理等功能。目前我国常用的浅层地震仪多为12道或24道。4、专用导线。二、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是一点激发多点观测,激发点和观测点间的排列关系--观测系统。观测系统的确定原则是尽量压制干扰波,突出对有效波的观测和追踪。反射波、折射波的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不同,为了突出对有效波的观测和追踪,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观测系统是不同的,1、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第三次)1)测线类型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型测线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地震波的走时与震源和测点间的距离关系曲线。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当地下

3、界面形态复杂(倾斜)时,用一般的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能得不到相遇段。2、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1)宽角观测系统:观测点布置在临界点附近,此时反射波能量较强,且可回避面波的干扰。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是为了应用水平叠加技术而设计的,这种处理可压制多次波和各种干扰波,提取速度参数。水平(共反射点、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共反射点记录叠加时间剖面各测点上需要多条不同跑检距的共中心点记录。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就是为了能够在各测点上获取多条不同跑检距的共中心点记录,利用水平叠加技术而设计的一种观测系统。从观测记录中可提取出共反射点记录进行水平叠加。三、影响采集质量的其他因素为了突出有效波,压制干

4、扰波,除选择合适的的仪器、观测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测线的布置、覆盖次数及道间距的选择、通频带和扫描时间的选择等。一般在开展工作前做一些实验工作。--做“长展开”,对工作区的各种干扰波和有效波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设计最佳的采集条件。第二节 理论时距曲线折(反)射波法是根据在地表观测到的折(反)射波的分布特征,来推断地下界面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的(反演问题)。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先了解在各种典型地质界面上折(反)射波的分布特征(正演问题)。--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测点和震源的距离与波到达测点时间的关系曲线。理论时距曲线:给定界面参数,求出时距曲线的理论公式。一、直达波的时距曲线直达波:从

5、震源出发不经过界面的反(折)射直接到达接收点的地震波。--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由地震记录可拾取时距线,由其斜率可求得地表盖层的波速。声波、面波也符合这种直线传播规律,只不过直线斜率不同--波速不同。直达波的视速度是常数,等于盖层的波速。二、折射波的时距曲线1、水平两层介质(V2﹥V1)时距线仍是直线,但斜率是1/V2。折射波的视速度是常数,且当X=0时:可从时距线上求的,代入上式可求的界面的埋深。2三层、多层介质(VK+1﹥VK)时距线方程:时距线仍是直线,但其斜率为1/V3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线特征:1)时距线是直线,其斜率的倒数(视速度V*=△X/△t)为折射层的层速度(与直达波

6、的区别)。可求下层的波速。2)折射波都有一个观测盲区,埋深越大,盲区越大。探测深层界面时测点应距炮点较远。(X﹥2H)。3)各层折射波时距线相交,在交点附近波相互干扰,不利于折射波的识别。4)浅层界面的折射波不一定出现在记录的初至区,与炮检距和V有关。在折射波法中,一般炮检距不大,多用于浅层探测。3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线特征:1)时距线仍是直线,但视速度(斜率倒数)不是折射层的波速(V2):从中可看出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的原因。2)观测盲区不同,截距时间不同,可判断界面的倾向。3)当φ较大,i+φ≧90°时,下倾方向测不到折射波(盲区无限大);上倾方向不能产生

7、折射波。4、变速层折射波(潜射波)时距曲线5、隐伏层对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隐伏层--折射波法不能探测到的地层。“中间低速层”、“中间薄层”。1)中间低速层如三层介质:V1﹥V2﹤V3;V3﹥V1;V2层--中间低速层,V1、V2界面不能产生折射波,V2、V3界面产生折射波,从折射波地震记录上不能发现V2层的存在(隐伏层),只能得到相当两层介质的时距曲线,由此求出的界面埋深也不是V2、V3界面的真实埋深。低速层对求界面深度的影响h1,v1,v3v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