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

ID:58225120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9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_第1页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_第2页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_第3页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_第4页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积学于勤 弥尔自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积学于勤弥尔自知  说到写作和治学,对于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本该是业余所好、休闲逸兴之事,习而久之,慢慢就成了一种工作惯性和生活方式,有时还会是一种职业约束。如今的大学里,一个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能科研,会写作;科研写作有时要比教书重要,如果你只能教书不做科研,不写论文,或者会写而不去写,那还是可以生存下去,可以当老师,但活得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当然更少了许多快乐。不仅副教授、教授职称与你无缘,各种检查评估系统还会让你成为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其尴尬处境不只是职称、待遇上不去,心理上也会有“矮人一截”的感

2、受。其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老师本分,教好书是当老师的天职,能认真教书、教好学生就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大学老师,尤其是以科研能力为评价标准的重点大学的老师,就远远不是这样,仅靠教书,离“老师”还差得远呢!积学于勤弥尔自知  说到写作和治学,对于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本该是业余所好、休闲逸兴之事,习而久之,慢慢就成了一种工作惯性和生活方式,有时还会是一种职业约束。如今的大学里,一个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能科研,会写作;科研写作有时要比教书重要,如果你只能教书不做科研,不写论文,或者会写而不去写,那

3、还是可以生存下去,可以当老师,但活得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当然更少了许多快乐。不仅副教授、教授职称与你无缘,各种检查评估系统还会让你成为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其尴尬处境不只是职称、待遇上不去,心理上也会有“矮人一截”的感受。其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老师本分,教好书是当老师的天职,能认真教书、教好学生就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大学老师,尤其是以科研能力为评价标准的重点大学的老师,就远远不是这样,仅靠教书,离“老师”还差得远呢!积学于勤弥尔自知  说到写作和治学,对于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本该是业余所好、休闲

4、逸兴之事,习而久之,慢慢就成了一种工作惯性和生活方式,有时还会是一种职业约束。如今的大学里,一个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能科研,会写作;科研写作有时要比教书重要,如果你只能教书不做科研,不写论文,或者会写而不去写,那还是可以生存下去,可以当老师,但活得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当然更少了许多快乐。不仅副教授、教授职称与你无缘,各种检查评估系统还会让你成为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其尴尬处境不只是职称、待遇上不去,心理上也会有“矮人一截”的感受。其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老师本分,教好书是当老师的天职,能认真教

5、书、教好学生就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大学老师,尤其是以科研能力为评价标准的重点大学的老师,就远远不是这样,仅靠教书,离“老师”还差得远呢!  好在我自己比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力求避免这样的尴尬处境。1977年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在农村当了5年民办老师的我,有机会第一届考入大学中文系。那时的文学,远比现在火爆,中文系是热门专业,文学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文学评论是“显学”。我那时是年级文学评论小组组长,读小说,写评论,办板报,举办热门小说争鸣沙龙,十足一个文学青年。大二时写了一篇关于文学评价标准的文章,发表

6、在一所大学的学报上,稿费没到就请同学喝酒以示庆祝,那个高兴!从那时开始,就与文学批评结下缘份,常有铅字见诸报端期刊。大学毕业后,在大学谋一教职,随之念了硕士、博士,学的也都是文艺理论。于是,教书、写作、评论、理论研究也就成了职业。回顾30余年大学生涯,教书之余,治学常怀勤勉,对文学不离不弃,并悟出了一点教书治学的切身感受。  一是需要有选点定位的学术眼光。记得当年念博士的时候,面见导师的第一天,导师说过几句让我终身受益的话:读书治学,选点定位最重要,这就像打井要选好井位一样,“点”选好了,只要往深里打

7、,总会有收获,就能开辟自己的学术空间。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几十年,我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记得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时,学界相继出现“现代派热”、“文化寻根热”、“方法论热”等等,活跃的文坛让人目迷五色,我那时热情满腔,兴趣广泛,见到什么写什么,打的是没准头的学术“游击战”。出版过《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在当时的热门刊物《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过《农耕文化——中国文学之根》《新时期文学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文章,评过中国寻根小说,也评西方意识流作品,还与硕士同学一道翻译过《萨特论艺

8、术》。1990年代出版《文学创造本体论》《艺术美学》《艺术的绝响》《国民素质论》等,也研究过湖湘文化对湖南作家的影响,主编过《文学原理》《口才学》等高校统编教材。可以说,写的东西不少,但让人们熟知的并不多,除了职业需要外,在文学研究领域始终没有找准自己的学术定位。19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格局,也让我找到了新的学术兴奋点。凭着多年的学术历练,我较早体悟到了这份学术敏感。1998年前后,“榕树下”等文学网站迅速崛起,在网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