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蜜废水的处理及发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蜜废水的处理及发展摘要:糖蜜废水是甘蔗糖厂典型的三大废弃产物之一,也是糖厂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对象。随着国家不断的注重环境保护,糖厂更加的注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糖蜜酒精废水生产的副产物的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基于糖厂糖蜜废水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甘蔗糖厂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的最新报告,为我国糖业发展研究提供产考。关键词:糖蜜废水综合利用及发展一.糖蜜废水源及现状1.糖蜜的来源食品糖是天然营养食品,可提供1400kJ/kg的热量,它是直接消费品,又是食品、医药工业的原料。在食糖的
2、生产过程中产生很多的糖蜜废水。糖蜜是制糖过程中不能再结晶糖的残余糖浆,其主要成分是糖,大约占干物质的78%,另外还有蛋白质、天然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它是一种深褐色的、粘稠状,具有较高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2.糖蜜废水特性糖蜜废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其成分有以下几个特点:2.1糖蜜废水的化学耗氧量COD8~12万mg•L-1,生化耗氧量BOD54~6万mg•L-1,SS值1163mg•L-1左右[1]1个日产20t厂每日排放污水相当于50万城市人口生活污水污染的程度。2.2糖蜜废水中的固形物70%为有机质
3、.其中有糖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剩余30%为灰分,含有氮、磷、钾、钙、镁等无机盐,钾含量高达0.51-1.31[2],重金属痕量,无毒的、无害的。这些都是动、植物营养元素,是宝贵的资源。2.3糖蜜废水色度高,大多呈棕黑色,其中所含色素为类黑色素、棕色素,其主要成分为焦糖色素、酚类色素、多糖分解产物和与氨基酸的浓聚产物等色素,难以被微生物所降解,耐温、耐光照,放置时间延长其色值不减。3.糖蜜废水的现状甘蔗糖蜜废水是以糖厂制糖副产品———糖蜜为原料,在发酵生产酒精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此类废水产量大,每生产1t
4、酒精约产10~14t废水。我国日榨甘蔗500t以上规模的糖厂约有75%以上都设有糖蜜制酒精车间,全国酒精年产量达千万吨,产生的废水总量相当大。现在大部分生产厂家尚无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产生的大量废水给环境也给生产厂家造成很大负担,也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糖蜜酒精废水处理势在必行。二、糖蜜废水的处理方法3.1微生物处理为了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及“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我区几乎所有甘蔗制糖企业均上了末端废水治理项目,其中绝大多
5、数糖厂采用了包含活性污泥法在内的好氧-微生物处理法。这种方法是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工业废水与好氧微生物充分接触而进行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物分解,使制糖废水最终达到排放水质标准要求。如今许多糖厂的好氧-微生物处理废水工艺流程比较相似好氧氧化可采用氧化塘法,曝气法和生物滤塔法等[3]。氧化塘的基建成本、能耗和运行费用均较低,但其自净效率也很低,占地面积大,易污染地下水;曝气法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但运行费用和能耗均较高;生物滤塔法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也很低,但处理时间长,对难降解的有机物几乎无降解作用。根据郑元景等[4]的研究表
6、明:只要废水中CODCr>8000mg/l则厌氧部分产生的沼气的能量就可以与好氧部分的能耗相平衡。所以,现在的好氧部分均采用曝气法。1955年,厌氧接触法首次被提出,这一方法标志了现代厌氧工艺的诞生。之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对厌氧工艺与技术不断地进行发展与性能改善,直到今天,厌氧法成为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最有效的方法[5]。对于糖蜜酒精废水治理的技术中,我国主要研究与应用的工艺主要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厌氧生物滤池和两相厌氧工艺等。3.2微氧技术将微氧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是
7、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1)用于污泥消化。张全等[6]向污水生化处理设施的剩余污泥中通入少量氧气,在20℃下反应35~40h,污泥量由原来的80%减为15%~20%。胡颖华等[7]也进行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厂剩余污泥微氧消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经过20d的微氧消化后,SS的去除率达到37.0%,VSS的去除率达到52.0%,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有机物降解大于40%的要求。(2)用于改善出水水质。孙艳玲等[8]采用水解-厌氧-微氧联合处理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8、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不超过8.5h(水解2.5h、厌氧4.0h、微氧2.0h),平均温度为19℃,进水COD浓度为300±50mg/L时,总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和80%以上,总出水COD、BOD5、SS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刘红等[9]采用微氧生物吸附—好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