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15014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1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其转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对外汉语091班李思雨摘要: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智能和身心发展情况的不同,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习成绩长期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一般水平学生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教育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教师乃至学生本人努力想要摆脱的困扰。本论文便试图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并试图从家长、教育者和学生三方面来改变“学业不良”的
2、状况,重在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科学地看待并解决这一现象和问题。关键字:学业不良学习障碍习得性无助系统干预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具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广大的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想研究“差生现象”,首先我们要对“差生”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义。在传统的教育学中,“差生”被定义为“感官和智力正常,但是在学校中有长期
3、失败的经验,学习成绩长期低于同龄同年级一般水平的人”。但是,现代的教育学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差生”成因以及转变措施的范围,研究发现,“差生”的差只是一种学习期内“学业不振”或“学业不良”的现象,并不表明“差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由此可见,传统的使用“差生”来定义在学业上长期表现不佳的学生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教育理论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业不良”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自然是从教育活动中诸多个体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既然不是针对个体,使用“差生”来作为对被研究对象的指称,
4、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在这篇论文中,我选择使用了“学业不良”一词,以此来和传统的“差生”研究区别开来。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学业不良”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学业不良”的本质及成因,“学业不良”一直是个模糊的凭教师的感觉把握的自由性、主观性很强的经验性的东西;二是“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变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使我们在日益增多的“
5、学业不良”学生面前,工作艰巨却效果甚微乃至束手无策。近些年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都表明,学业不良并非纯粹的素质使然。它是先天素质与外部影响的混合物。普得多摩(Prudho—mmeau)有一项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位学者对629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6—8岁之间的“差生非常少”。8—10岁之间则可以看到明显的差生,智商80以下的儿童有17%。10—12岁之间,学业不适应儿童竟占41%。通过这一反差看出,差生成因中有来自家庭及学校因素的有力介入,除此之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身的情感因素和学习经
6、验也会大大地影响其学习效果,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造成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今天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就是抛开先天素质(如学生智力上的个体差异),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发掘学业不良的成因,最终再得出一些可能在今后教育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1.初探“学业不良”现象背后的心理学、教育学成因1.1心理学依据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他把人的需要依次按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睡眠、渴)、安全的需要(远离危险、焦虑或心理威胁),爱与归属的需要(来自父母、师长、同伴的
7、接受),尊重的需要(掌握经验、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好奇心的满足)。除非低级的需要已获得满足,否则高级的需要可能不会激发。马斯洛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学业不良”的成因有一定帮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生在课堂或家庭中得不到安全感和情感上的关怀,他们可能就会感到焦虑或沮丧。那么高级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肯能不会被激发。这些学生就可能会出现对作业、考试等应付了事的现象。而这些消极学业行为反而又会增加差生的自卑与无助,感受来自环境的孤立与同学的
8、排挤,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除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众多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都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导致学生“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的主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缺乏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就很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到他们在学业中的表现;1.1.1情感障碍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有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