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147901
大小:1.06 MB
页数:233页
时间:2020-04-25
《四级语文上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授课计划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 第一单元单元序号 1(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要求1、会认本单元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教材及学生分析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资料
2、袋”、“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部分学习技能,特别是在阅读和习作上开始有所收获,本学期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两方面的训练。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词语,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课时分配《观潮》2课时,〈〈雅鲁藏布大峡谷〉〉1课时,〈〈鸟的天堂〉〉2课时,〈〈火烧云〉〉1课时,〈〈语文园地〉〉3课时 时间2014年9月2日————2014年9月日 233/23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观潮 教案序
3、号1授课时间2014年9月2日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3.初步理解钱塘江大潮的自然之美。点难点教学重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教学准备1.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2。有关图片。板书设计1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33/23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 一,看一看,想一想
4、 二、查一查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板书课题。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 (4)出示“
5、闷”: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齐读课题。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观潮、浩浩荡荡…… 读并组词 说出特点并组词 说出记忆方法 按要求读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激趣入题 理解字词 读通课文、理清叙述顺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
6、潮如此的与众不同?233/233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问题。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境。再读课文,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读文体会。 朗读课文,体会意境。序 回顾课文 作业布置知识巩固题拓展延伸题 作业内容1、 抄写生字、词语。2、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 巩固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后反思 初步理解钱塘江大潮的自然之美。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课时教学设计233/233课题1、观潮教案序号2授课
7、时间2013年9月3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2、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自然之壮美。点难点教学重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自然之壮美。教学准备1、课前鼓励学生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2、课件。板书设计 1、 观潮声 形奇特、壮美 教学过程233/233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一、看一看 二、想一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一课——观潮(板书课题)1、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指生评价。1
8、、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最能表现钱塘江大潮奇特的语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3、4自然段)a.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