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73669
大小:9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2
《2020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第14天 含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诗歌三、四句是说,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
2、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2、根据诗歌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3、有人认为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有些矛盾,结合诗歌的意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不矛盾."
3、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①》一文,完成下列问题.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⑤百仞.山
4、八九折⑥,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⑧,观山烧⑨,火甚.俯仰度⑩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⑪中流,掬弄珠璧⑫.到家,二鼓⑬,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⑭,不复甚寐⑮.书以付过.东坡翁.【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殆:大概.⑤悬水:瀑布.⑥折:弯转.⑦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⑧倒行:顺来路
5、回去.⑨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⑩度:越过.⑪击汰:击水,汰:水波.⑫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⑬二鼓:二更.⑭颓然:衰老的样子.⑮寐:睡觉.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循山而东()②食余甘煮菜()③顾影颓然()④书以付过()【答案】①沿着②吃③回头看④写【解析】注意②食余甘煮菜的“食“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吃”的意思.④书以付过的“书”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写”的意思.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折处辄为潭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6、)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C.为其来也(《晏子使楚》)D.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D项的为和例句的为都是动词是的意思.A项的为是作为的意思B项的为是被的意思C项的为相当于“于”,当.6.根据诗句的意思,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答案】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根据句意“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来划分节奏即可.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浴于汤池,热
7、甚,其源殆可熟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⑵那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
8、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如:“犬牙”是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8.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结合写作背景: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写了这篇短文.以及文段:“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