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67382
大小:297.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9-05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误区“拔罐会伤阳气”,“拔罐不能经常拔,拔多了会伤人,致气虚”,“拔罐只祛湿”------更正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这一误区或错误观点很普遍。是因了解或知道拔罐真知和本原的太少,有必要转变。养生保健重要性决定了拔罐使用的普遍性。需要普及。医务工作者都须明了拔罐的实质,不能陷入这种误区,不能信口开河、断章取义误导患者。有责任和义务把科学知识传播给患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拔罐技术离不开中医的基础理论指导,尤其是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拔罐法(或拔罐学)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指用排除罐、筒或杯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的方法。现代医学认识
2、现代医学认为,1.拔罐时在罐内形成负压,作用于皮肤,皮肤产生分压差,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体溶血现象,随后产生类组织胺类等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或组织,使血管扩张、白细胞渗出,T、B淋巴细胞活化,多种抗体和淋巴因子释放,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2.同时,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皮肤、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平衡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对各部分的调节和管理控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使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调节内脏功能,恢复身体正常机能,达到康复痊愈之目的。3.特别是拔出大水泡后
3、,研究者已证实在渗液的再吸收过程中,可明显地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1.在二千多年前,《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以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为依据,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别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皮肤部位,各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即为十二经皮部。2.“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传变的次序。3.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十二皮部保护着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保护着整个躯体深部各种器官和脏腑,并随时把来自体
4、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体内,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功能,起着卫外护内的作用。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4.十二经脉之气行于皮部,十二皮部构成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气的病变可在其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在体表皮部表现的病理变化,查知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质,对脏腑的状况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5.再则,十二皮部在诊断和治疗上,上下同法,手足相通,即手足皆有同名之阴阳经脉互相联络、互通信息,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专名。正如杨上善所说:“阳明三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6.六经皮部理
5、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包括针灸、拔罐在内的各种外治法都离不开皮部理论的指导。所以,拔罐法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拔罐诊断1.从色泽来看,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为虚;色淡白多为气虚、脾虚或血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瘀血、寒凝、阳虚、气虚;内脏有病变的在特定的经穴上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2.从拔后表现的情态上看,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者为受风;罐中气暧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3.从走罐时看,皮下有结节,多为筋结
6、。闪罐后恢复缓慢者易患中风、胸痹。4.从刺络拔罐放血时看,观察血液等分泌物,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里寒,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证;观察血流的动态,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含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水肿;粘性白液为疳积;拔罐治疗作用1.拔罐法可吸出位于体表的风、寒、湿、热、毒、瘀等有害物质,又可通过皮部作用于体内,具有调脏腑、和营卫、行气血、通经络等功能。2.不同罐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的经络穴位选择、罐法或是不同的配伍方法,又分别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温阳固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不同功
7、效。3.在临床中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合适的罐具、罐法、经穴、经穴配伍等治疗方法。如风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闪罐法;寒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留罐法;气血瘀滞、脏腑病证者,多用循经走罐法,尤其是在背腰部、腹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适用于俞穴、募穴及四肢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走罐走罐操作大致有三:1。轻吸快推,适用于外感、皮痹等证,外感可每三小时一次,末梢神经炎可每日施术一至二次;2。重吸快推,适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如高血压、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3。重吸缓推,适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
8、坐骨神经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