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

ID:58052063

大小:9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09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_第1页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_第2页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_第3页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_第4页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试验精密热控系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项目名称:基于主动式两相流体回路的航天大型科学实验精密热控系统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卫星制造厂主要完成人:何振辉、郭开华、吕树申、苗建印、祁新梅、倪江群、李廷勋、曹剑峰、黄臻成、莫冬传、王自鑫、郭霖、唐承佩、张展、邹丹主要完成人情况第1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何振辉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组织研制方案、组织技术攻关;尤其在二氧化碳两相流体回路系统稳定性规律实验研究,系统试验验证方案等方面贡献突出(创新点1);参与详细设计、控制策略制定,同时指导两相流体

2、回路特性实验研究和在轨动力学模拟。参见成果鉴定证书、附件专利1至3、代表性论文1、2、3、4、6、7。第2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郭开华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负责工质基础数据实验测量及相关实验装置设计,两相回路运行方案;参与储液器概念设计、包括TEC工作点(创新点2)。指导并参与相关地面实验和测试,论证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参见成果鉴定证书,代表性论文5,以及论文“基于样条的主动轮廓线法测量液滴接触角”,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第24卷第10期,1383-1385(2007),“半导体冷却器的串并联计算”,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6年年会会议论文。第

3、3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吕树申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数值模拟负责人,负责组织、指导并参与二氧化碳两相流体回路详细设计,系统数值模拟建模,储液器热力耦合分析。(创新点4);参见成果鉴定证书、附件专利4至6、代表性论文8、9。工质选择计算[“AMS-Ⅱ硅微条两相热控系统工质选择”,第十届全国热管会议会议论文(2006年)]。第4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苗建印研究员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要贡献:储液器技术负责人,组织完成储液器研制,实现微重力下二氧化碳两相流体管理与温度控制(创新点2)。参见成果鉴定证书、合

4、同书《采购储液器的修订合同》。第5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祁新梅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负责系统结构与安全分析,指导并参与系统及储液器、换热器等部件的结构分析(力,热,动态分析)与优化设计;工程实施与结构相关的加工工艺、安装工艺确定。(创新点3)参见成果鉴定证书、附件专利1、代表性论文2、8。第6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倪江群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负责两相流体回路复杂控制电子系统控制模型设计、算法优化及设计实现、多级自保护机制和冗错备份系统设计与实现。(创新点4)参见成果鉴定证书,代表性论文10,以及论文“AMS-02中的

5、TTCS系统及其监控策略研究”,量子电子学报,2007年第24卷,第2期,752-756页。第7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李廷勋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二氧化碳冷凝器测试方案与测试(创新点3);地面试验系统设计及建立;参与系统测试方案制定,参与差压传感器方案制定。参见成果鉴定证书、代表性论文5、6。第8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曹剑峰高级工程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要贡献: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储液器的研制,负责完成微重力下二氧化碳流体管理所需毛细结构工程化设计(创新点2)。参见成果鉴定证书、合同书《采购储液器的

6、修订合同》。第9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黄臻成讲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建立TTCS回路动态模拟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TTCS回路在空间环境下的动态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在空间辐射环境下,并配合冷凝器的辐射器结构与流向优化,提出了具有节能优化效果的二氧化碳结冰预防技术方案;此外,分析TTCS系统的启动稳定性和空间动态运行特性,为评估系统的空间运行效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创新点3、2)参见成果鉴定证书,附件专利2、3,代表性论文3、4、7、9。第10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莫冬传讲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通过实验确认数值建模所需的二

7、氧化碳两相流体阻力关联式;建立泵驱两相流体回路实时动力学模型,对系统在微重力多相转换复杂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预测和优化,为详细设计提供了详细的参数;基于对辐射器热管失效所进行的敏感度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优化措施,提高了高压冷凝器的安全性。(创新点3、2)参见成果鉴定证书,附件专利4、6,代表性论文7、8、9。第11完成人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王自鑫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数百个传感器与执行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及控制代码编写,核心传感器软硬件抗干扰设计;大功率空间执行器的高能效分级保护功能设计;两套对等硬件冗余运行的系统设计;安全策略独立并行执行

8、代码的实现。以上设计保障了系统长期安全运行(创新点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