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

ID:58048624

大小:2.89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9-04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_第1页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_第2页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_第3页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_第4页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玉米细菌性 枯萎病菌Erwiniastewartii(Smith)Dye一、总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起源于美洲,1987年首次发现于美国长岛。病菌通过病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区通过玉米叶甲和杂草寄主传播并越冬。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是维管束型病害,受害后植株矮缩或枯萎,对玉米特别是甜玉米能造成极大危害。二、分布状况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亚洲: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欧洲:俄罗斯、波兰、瑞士、意大利、前南斯拉夫(1986年发表的文章认为1952年的报道是错误的)、罗马尼亚、希腊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秘鲁、巴西。目前我国尚无此病发生

2、的报道。三、病原菌学名:Erwiniastewartii(Smith)Dye异名:Pantoeastewartiisubsp.stewartii(Smith)Mertaertetal.(现用名)英文名:Stewart'sbacterialwiltofcorn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肠杆菌科,多源菌属。病原特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是一种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大小为(0.4~0.7)μm×(0.9~2.0)μm,以单个或短链形式存在。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奶黄、柠檬黄或橙黄色菌落。斯氏泛生菌三个亚种的比较性状玉米细菌性叶

3、枯病玉米细菌性叶枯秆腐病甘蔗细菌性流胶病菌鞭毛菌落明胶液化淀粉水解甘油解化无鞭毛小、黄色、圆——+极多鞭毛大、淡黄色—+—极生单鞭毛黄色、圆形、黄色素可扩散++—四、所致病害症状细菌性枯萎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发生,但以开花前最明显。它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萎焉性细菌病,玉米的茎、叶、雄穗和果穗均可被害。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化和枯萎。幼苗感病源于种子带菌。叶片首先表现水渍状,其后叶片变褐色,卷曲,幼苗枯萎或矮缩。病株上的病菌可以由鞘翅目跳甲取食传至键株。昆虫传染的叶片首先自昆虫取食处开始,发生水渍状斑点,然后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不规则形淡绿色或黄色的条纹,随

4、着条纹的扩展,叶片萎焉死亡,中后期症状类似水稻白叶枯病。重病株可以全株萎焉枯死,轻病株多半矮化,茎节变褐,雄蕊早熟,枯萎变白,雌蕊不孕或产生发育不全的果穗。其上所结的种子,内部可能带菌,如果将病株的茎、叶、花序等部分加以横切,则有黄色黏液(菌脓)从维管束切口处溢出,易拉成丝。玉米上另有一种与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极为相似的细菌性病害,称为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此病最处在叶上出现水渍状、透明、狭窄椭圆形斑点,1-2mm长,以后扩展至长400mm或者更长的坏死条纹。病斑在后期形成红褐色边缘,中央黄褐色。病斑可相互愈合,形成较大的枯死斑,最后形成碎片。茎受害部分多在

5、果穗着生的茎节上,发生深褐色的病斑,使茎节腐烂,从而导致其上部枯死,病重的植株也多半矮化,并促使不实果穗丛生。这种病的病原在我国已经存在,在水稻上引起褐条病。从症状上区分这两种细菌性病害较难,不过,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病斑较宽,周围有波纹状的边缘,病斑边缘不明显,而细菌性叶枯病水渍状更突出,病部更透明,茎上病斑和茎腐发生处与健部分界明显。另从病症上看,后者无黄色菌浓。五、适生性(一)侵染循环此菌在种子和传菌昆虫上越冬,偶尔在土壤中、绿肥和玉米秸秆上存留。在生长季节主要是靠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二)寄主范围自然寄主:玉米所有品种(主要是甜玉米)其他禾本科寄主

6、有假蜀黍、鸭茅草状摩擦禾。接种寄主:有金色狗尾草、高粱、苏丹草、小米、黍、燕麦等。隐症寄主:马唐、洋野黍、秋稷、毛线稷、六月禾、鸭茅、小糠草、小麦可以带菌而不表现症状。(三)对环境的适应病原细菌最适生长温度是30℃,最低7-9℃,最高39℃,致死温度53℃10min,最适pH值范围为4.5-8.5。生长期高温、土地肥沃潮湿、偏施氮肥可加重病情。种子内的病菌,在8—15℃存活200-250d,在20-25℃可存活110-120d,病菌不能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四)传播能力在美国病区,田间传播主要靠玉米跳甲的取食迁移。其他害虫也可传病,但效率远不如玉米跳甲。

7、这些害虫有玉米齿跳甲、黄瓜十二点叶甲、北方玉米根甲、西部玉米根甲、金龟子、种蝇、金针虫等。种子是远距离传播和新区发病的主要途径。我国自1982年以来多次从进口玉米上截获玉米枯萎病菌。六、检验检疫方法(一)病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离时可取病茎经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手术刀切断病茎,然后挤压切口,再将菌脓用无菌接种环移至1mL无菌1%蛋白胨中,稀释培养观察菌落形状。也可从病种分离,挑取可疑病粒,经表面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切开病粒,取胚周围的组织,置于无菌水中捣碎,用前述方法或划线分离法分离。待菌落形成后,分别将单个的黄色圆形光滑菌落和白色平滑菌落移至培养斜面继续培养

8、3~5天,然后分别用蒸馏水稀释成1×107cfu/ml的菌液,用幼苗茎基注射接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