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24828
大小:66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9-04
《大学生幸福感及问卷调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幸福感及问卷调查1调查的目的及意义2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3调查的结果和过程分析目录调查的目的及意义1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对于其成员——大学生的幸福感,理应给予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
2、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我们八人小组从性别、年级以及整体三方面入手,展开了系列调查。并基于调查,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为了统计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和生活状态的调查和了解,便于对开展大学生教育与研究提供数据与资料。本次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样本抽样调查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现在的生活状态及其幸福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希望在这次调
3、查后学生个人能有所改正,能树立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他们真正得到幸福!要了解的具体内容是:大学生的幸福观;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现在大学生活状况如何?觉得不幸福的原因?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2二: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一:样本本小组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制定了一套问卷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抽样调查的方法二: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二:问卷问卷中共22道小题,选择了30份问卷作为有效问卷,问卷中针对大学生个人的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总体感觉等自我评定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
4、,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二: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三:分析与结果针对问卷调查,我们小组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对其整理统计,从而说明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我们大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另一方面,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表格得出了一些数据及详尽的问题阐述。试卷主要是各个方面来说明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包括:学习、就业、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状态、是否恋爱。从而来判断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围绕这些方面我们设计了二十二道题,也保证得出的数据都是依托真实来源,所以得出的一些结论也是有很强的真实性。二: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根据调
5、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70%,感到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占15%。上述数据表明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对大学所选专业及以后就业预想32.5%的人表示对自己专业满意,而17.5%的大学生则处于茫然状态,40%的人则认为专业不满意对未来就业表示堪忧。这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悲观色彩。二:调查设计和执行过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状
6、态、是否恋爱(可多选)、分别占50%、85%、25%、20%、40%、35%,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中,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其次是学习压力,再者是否恋爱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追求幸福做过的努力(可多选),80%的学生表示乐于关心他人,7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45%的学生勤于交友,获得幸福。只有12.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者让自己获得幸福。对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27.5%的人认为忙碌而充实,60%的人认为普通平淡,7.5%的人觉得不满意,与理想之间有一定差距。这间接证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很满
7、意。因此加强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改善大学活动安排是必要的措施。分析与结果3三:分析与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和什么有关呢?三:分析与结果调查结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状态、是否恋爱;而这些当中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状态、是否恋爱占据主要地位。。。三:分析与结果建议:针对我们学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和大学生本身两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从学校教育而言,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
8、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