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课时训练(26)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训练(二十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1.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是三国协约集团和三国同盟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3.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很快波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但在危机期间,有一个国家却按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个国家是俄国。( )二、综合题4.[2019·襄阳]和平世界:世界大战后的人类理想材料一 ①重划德国疆界……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
2、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④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和;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其中的哪一条款最能反映材料中“战争”的性质?(写序号)材料二 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国际联盟是建立世界性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创新尝试。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火炬为富兰克林·罗斯福传承,成为《联合国宪章》的理论来源。1944年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提出了《关于
3、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这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领域国际机制的一种总结……——门洪华《联合国机制浅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3)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出现的原因。5.战争根源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1870年-1913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 国家项目 英法德美1870年工业产量位次1234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3421(1)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说出一战的导火索、开始的时间和根本原因。战争惨烈 这是战争中的一例:德军以27万兵力猛攻凡尔登,
4、10万法军拼死抵抗,阵地被切成几段,伤亡惨重。后方交通线也被切断……(3)举出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和一战中有“绞肉机”之称的战役。战后反思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战争期间,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4)一战的性质是什么?(5)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困扰,我们要如何运用新的科学技术?(6)一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
5、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
6、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毛泽东《论新阶段》(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参考答案】1.T 2.T 3.F4.(1)《凡尔赛条约》。⑤。(2)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3)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需要。5.(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2)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的时间:1914年7月。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3)
7、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凡尔登战役。(4)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5)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让它造福于人类。(6)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6.(1)《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或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遵义会议、开展游击战争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中共十一届
8、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