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91149
大小:7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6
《小说张力在小说元素中的呈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劳海英文学张力理论开拓了文学欣赏的新天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说的张力:在整个小说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小说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小说张力理论开拓了小说欣赏的新视野,探寻着文学魅力之所在。本文从小说人物、结构、情感、主题、情节和虚构等几个呈现点谈谈小说的张力。小说人物的张力。小说人物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人物的各种冲突构成了小说的张力。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位社会生活中受压迫受侮辱的女性,她的人物形象特征是吸纳型的,承受着来
2、自社会,家人各个方面的压迫与侮辱。小说这样呈现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在家人、乡人的眼里,素芭是一个废人,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生命体承认被拒绝了。在大自然的眼里,素芭是其中的一分子,能互相交流。但在家人、乡人的眼里,她是个另类,没人和她交流。而作为人的存在,人的生存主要标志之一是否能与他人交流。素芭与家人、乡人的交流期盼被拒绝了,一个生命体生存的承认的期盼被拒绝了。在动物的眼里,素芭是伙伴。但她是人,不应只生活在动物世界里,应生活在人的社会之中。在这里,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性的承认的期盼又被拒绝了。在好友的眼里素芭是无用的人,素芭的努力、幻想和企盼连好友都不会在意。素芭作
3、为一个人的价值的承认的期盼又被拒绝了。在父母的眼里素芭是一头无言的牲畜,父母也不在意她的意愿、她的生活、她的未来和归宿,更不在意她的挣扎,素芭作为一个生活选择的人,人权的承认也在她的无奈、怨恨、惊恐中被剥夺了。在婆家人、丈夫的眼里,素芭先是个“女人”后是个“东西”,作为名义上的妻子,谁在意过她的存在和存在的权利?作为一个妻子的承认的期盼也被拒绝了!做一个受人尊敬和丈夫在意的妻子,是一个女人在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归宿和期盼之一,但素芭却被无情的抛弃了。可怜的素芭将如何生活,何处是她的归宿?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沉重的“弃”字!从人物意义上来说,我们多少人都曾经被拒绝、
4、被剥夺,被“弃”过呢?这正揭示着人世间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小说中人物的张力!小说结构的张力。结构能够构建张力。叙事的简省营造了开放的张力空间。斯特林堡的《半张纸》的结构构成了简约而节制的张力。小说中的“半张纸”作为“容器”承载着主人公两年生活的记录。这“半张纸”呈现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主人公怎样过这两年的生活?——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地生活过,用主人公的话说,这两年里“他已经尝到了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也是他这两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其次是主人公怎样看待这两年的生活?失去时(第1段的呈现)是悲痛,留恋,失去后(最后一段的内容)是走出悲痛,迎接新的生活。
5、最后是主人公怎样处理这两年的生活?搬家,意味着告别,告别这两年的生活;读“半张纸”,意味着回忆、怀念这两年的生活;“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在胸前的衣袋里”,意味着要铭记,记住这两年的生活;“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意味着走出,穿越了丧妻夭子的痛苦。作者把“这两年的生活”让主人公在两分钟内完成回忆,在表达方式上是速描式的、简约的表达,而不是延迟式的细腻的描绘。作者通过这种结构的形式告诉读者,对主人公的一生来说,这两年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段经历,一次收获,一个继续前行的资本,而不是也不应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还有较长的
6、人生的路要走。所以,主人公要回忆,但并不停留;要铭记,但并不沉溺;要悲痛,但并不倒下;重要的是,把握当下!小说用结构本身演绎着小说的主旨,表现着小说的张力。小说主题的张力。反对主题明确是新小说理论的主张。主题的模糊性形成了张力。《丹柯》的主题用形象来揭示,表现出主题的多元性。从文本表层来看,主题有较强的指向性——“英雄与困境”主题,表现困境中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文情怀。但人物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并不是单一和唯一的,当我们为英雄献身所感动的同时,人物形象最后的遭遇,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英雄所做的一切为了谁?英雄最后的遭遇又能怪谁?英雄的这种悲剧是谁造成的?能否
7、找到一个具体的承担人或承担人群?能否有一个具体的而又明确的答案?谁也不能回答,正是这篇小说主题张力的所在。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少年来,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英雄丹柯式悲剧?在我们每个读者的身上是否能找到造成悲剧的元素?……这一个个灵魂的拷问和时代的拷问,更是《丹柯》主题的深层张力!小说情节的张力。情节是最能体现小说张力的重要元素。情节张力就是情节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的期待式悬念。伯尔的《在桥边》的情节是挣扎中的追求。主人公在“要数据”还是“要情感”的一次次的冲突和挣扎中,经受着心灵的选择与追求。第一次挣扎,是“数据的较量”。这是故事情节的发生,是看重数据,还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