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7527
大小:101.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7-12-25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让爱驻我家”心理调适与疏导小组活动案例北京市东城区永生小学志愿服务队(金梅)为培养农民工子女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少社会排斥造成的不良影响,体育馆路街道团工委与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共同携手,采取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模式的心理调试方式,为永生小学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此次活动内容具有专业性特点,社会工作专业的4名大学生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为12名农民工子女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调试小组活动,旨在帮助农民工子女解
2、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正确的认识和感受“快乐”与“烦恼”等情绪,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一、主题——“让爱驻我家”心理调适与疏导活动目标:(一)帮助农民工子女认识自我(二)学会与朋友交流、沟通(三)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程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烦恼(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提高自身成就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二、主要思路与做法——以社会工作小组的专业方法介入并开展相应活动(一)小组性质:农民工子女心理调试与疏导小组(二)工作对象:6-12岁农民
3、工子女(三)小组人数:12人(四)小组周期:为期一月,每周三下午活动一次(五)活动分为四次进行,每次活动确定不同主题。(六)支持理论:1、首先,从年龄上来说这一年纪的孩子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
4、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因此,在对待这一阶段的儿童是要尽量鼓励他们,要他们更多的产生勤奋感和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产生更多的自信。2、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多多少少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对待,因为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会与其他孩子
5、比较更容易被认为是“坏孩子”的代表,是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从而做出“坏孩子”所做的事情。正如标签理论所说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
6、,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deviantcareer)”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因。依据贝克尔的观点,世界上并无“越轨行为”的本身,而是人们通过社会规范的界定之后,某种特定行为才成为越轨行为。社会团体制定了规范,并把破坏个规范的人界定为越轨行为者,然后再以标签将他们公开地标示为“越轨者”,从而是“圈外人”踏上“
7、越轨生涯”。因此,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成因来自于社会反映,越轨行为是被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并且,标签是有选择性的。换句话说,标签的张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贝克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引入了一些冲突论的思想,他指出,原因在于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分别有益于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势力,或有益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势力。贝克尔认为,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
8、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经常是不公平的。同样,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做出同样的事情就会被贴标签。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学校中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控制。因为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学生7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同学之间贴标签的可能性不大,多数的标签都是社会和老师贴上的,我们很难控制社会的言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师言行的控制减少贴标签的行为。如果已经产生了标签效应,那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