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57323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4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星星变奏曲》课堂教学反思李英华《星星变奏曲》。这首诗在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特征。又是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朦胧诗,所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朗读这首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以及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活动就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从精彩的导入到声情并貌的朗读;从精彩问题的设计到语言的品读赏析;从分析结构的异同到拓展训练,无不体现了教师的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同行的评价也比较好。自己也为精密的设计而欣慰,也为自己流畅优美的语言而愉悦,更为学生配合得默契而暗暗叫好,当我沾沾自喜于自己教学的流畅与理想时,总感觉不舒服、不爽,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仔细琢磨找到了
2、答案:1、课堂容量过大,影响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课堂容量过大,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作者简介、朦胧诗的特点;指导朗读;走进文本,理解诗歌的主旨;品析语言,体会朦胧诗的朦胧美;比较阅读,分析两节诗在结构和语言上的异同;拓展训练,仿写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期盼和愿望。短短的45分钟怎容得下这么多的内容,要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这种现象也是作课教师常犯的毛病。其实没必要面面俱到,一一讲解,抓住关键的问题如诗歌的朗读,主旨的理解,语言的品析做深做透,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可以了,就成功了。(因为这是诗歌,所以一定要上出诗歌课的特点,故而诗歌朗读要读出其情感、其意境
3、;又因为这是一首朦胧诗,所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不可缺少。)其实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中,有一处设计很好,就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环节,思路是好的、对的。但很可惜,没能用好。学生的问题很多,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可惜既没能让学生把问题充分展示出来,也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因为还有其他学习任务,时间有限,就匆匆而过,也就失去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大好机会。没能让学生真切感悟,真情体验,这堂课是上给谁的呢?或许是上给老师的:听课的老师和讲课的我。由此可见,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都应该把握课堂容量适合这个度。那么什么样的容量才是适合的呢?我以为在一节可内让学生把重点问
4、题弄明白、弄透彻,即使只有一个问题也叫适度。去掉那么浮华的东西,留给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吧。2、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上。认真回顾检验一下这堂课,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按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顺序逐一在课堂上实现,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计划稍有来不及或者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就越位代劳,匆匆而过,无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学生只是完全在我的“导引”下围着我转的陀螺而已。因为我担心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过分强调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仍没有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仍以自己的思想、思维、思路左右着课堂。其次我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
5、是教师自己发现或根据各种教参总结出来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即使使探究很深、发现很新,热闹的是教师,与学生何干?况且即使设计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如品析语言这一环节学生提出“江河是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诗人?第二节诗写得那么低沉、冷酷。”我只是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做了简单的回答,并没有对江河的性格加以介绍和分析。因为这不是我所意料的问题。2、破坏了学生阅读心理的完整性阅读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阅读,起心理流程应该是一种比较流畅的自然向前推进的心理流程。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实际的思路,对学生而言完全是外在的问题,不管提问的角度如何巧妙,实际上都是截断了学生
6、自己阅读的思维流程,使学生完整的阅读心理受到干扰,根本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与把握。如第五个环节中的两个问题,虽然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是在完成老师的设计的问题,而且很零散,没有完整性。3、抑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我看过的《关于阅读教学中“问”的思考和实践》中指出:“脱离学生实际而进行的阅读只是一种远离真实和现实的‘伪阅读’,他读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这说得太对了。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不仅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而且很大地破坏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在读优美的抒情散文或哲理散文或小小说时,读不出所以然来。所以,我们还是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去掉教师的一些陈华留给
7、学生一些“真”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