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微观部分论述题u运用弹性理论评论“薄利多销”这一传统的经商理念。答: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表达式为:所谓“薄利多销”是指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每单位商品的利润会减少,但通过销售量的扩大,厂商的总利润可以扩大。这一传统经商理念的是否成立要视需求弹性的大小而进行具体的分析。(1)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意思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始终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毫无反应。如图2.21(1)所示,当价格由降为时,需求量没有变化,导致厂商利润净损失为四边形AB的面积。此时,“薄利多销”的理论不成立。(2)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如图2.21(2)所示,当价格由降为时,需求量由增加到,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小于面积,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反而减少。(3)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如图2.21(3)所示,当价格下降后,厂商的利润没有发生变化。(4)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图2.21(4)所示,当价格由降为时,需求量由增加到,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大于面积,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大幅度增加。(5)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如图2-21(5)所示。此时价格无变化,而需求量有变化;或价格略微有变化,而需求量即为甚大的变化,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剧烈。这种情况下,若价格稍微降低,由于需求量会无限扩大,厂商的总利润也会无限扩大。但现实中,需求完全有弹性的物品可说没有,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u假定需求和供给曲线均为直线,用图证明下列结果:(a)对一给定的供给曲线和均衡点,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不足,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b)对一给定的需求曲线和均衡点,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答:(a)如图(a)所示,S、分别为征收单位产品税之前和之后的供给曲线,、和为三条对产品的可能的需求曲线。在原始均衡点E,比更富有弹性,比更富有弹性。从图2.24(a)中可知,当需求曲线为时,新均衡点为,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当需求曲线为时,新均衡点为,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当需求曲线为时,新均衡点为,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且,因此,在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不足,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越高。(b)如图(b),、和为三条可能的供给曲线,、和为生产者已缴纳单位产品税后的新供给41 曲线。的弹性为零,具有单位弹性,弹性为无穷大。D为给定需求曲线,原始均衡点为E。从图2.24(b)中可以得知,当原始供给曲线为时,纳税后的新供给曲线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当原始供给曲线为时,征税后的新供给曲线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当原始供给曲线为时,征税后的供给曲线不变,均衡点也不变,仍为E,消费者不承担税负。因此,在给定需求曲线的情况下,供给曲线弹性越大,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越重。u“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例如,1990年十位数字的计算器每台卖150元,到1995年只卖50元,然而销售量却增加了3倍。可见,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说法是否正确?答:不正确。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量下降这条规律是毫无疑问的,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如劳动的供给便是。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这条普通规律的。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计算器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必然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必然增加。但在现实中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器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其劳动生产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计算器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计算器的供给曲线大幅度地向右下方移动。假设对计算器的需求状况不变,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将会下降,均衡产销量却会大量增加。如图所示,假设在1990年计算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与S,其交点E决定的计算器价格为150元,销售量为,到了1995年由于计算器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一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计算器的供给曲线由S向右移到,与D相交于,由此决定的价格变为50元,而产销量却增加到,比1990年增加了3倍。所以这里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是由生产技术等供给因素发生变化所致。对于供给曲线,不论是技术等因素变化之前的S还是之后的,都遵循着供给规律,即价格下降,则供给量减少,反之亦然。实际上供给曲线的正向倾斜已表明了这一点。当然实际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上面假设需求状况不变。实际上需求状况也很可能发生变化,如收入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这并不会改变供给规律本身。当需求状况也发生变化时,均衡状况的变化情况可能如图2.27所示。u试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答: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41 应当看到,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提出来的庸俗价值理论的大融合。它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形成代替价值形成,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奠定了基础。但就它对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即对市场机制作用形式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因而对我国经济建设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u在我国进行价格体制的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学者提出:只要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请分析这样的改革措施的可行性。答:在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相应的供给弹性系数是大于零的。随着政府限价的取消,商品的供给量会得到提高。尤其是,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大,限价的取消可以带来供给量的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图2.28(a)中,政府对某商品的限价为,在这个价格上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市场上该商品是短缺的。政府的限价取消以后,随着市场实际价格的上升,供给量会逐步地提高,需求量会逐步地减少,最后在价格和数量的水平上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特殊的情况,某些商品的生产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供给数量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这就是说,这些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相应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限价的取消不会带来供给量的改变,只能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例如,在图2.28(b)中,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政府的限价为,政府取消限价的结果是使实际的市场价格上涨到的均衡水平,而供给数量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增加。u最近国际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影响机制,并说明影响产生的实际过程。答:(1)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机制。在AD-AS模型中,原材料燃料(如石油)等投入品的价格变化,会对经济中供给方带来影响,称之为供给冲击。不利的供给冲击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经济产生短、中、长期的影响,下面通过图说明石油涨价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如图,假设经济原来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均衡点为E0。①短期效应。石油涨价,对厂商而言,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则总供给曲线由AS0上移至AS1,与AD0交于E1点,物价水平提高,社会总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在本期内名义工资不变,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②中期效应。本期结束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Y1小于Y0,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充分就业量,名义工资下降,物价随之下降,AS曲线向下移动至AS2.。而且只要存在Y对Y0的偏离,就会导致AS缓慢的向右下方移动下去,直到En。③长期效应。经济在En(与E0重合)实现长期均衡,对应ASn。此时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后,回到了最初的价格水平,但名义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下降。(2)影响产生的实际过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短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而成品油支出是运输行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油价上涨对化工、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影响也很大。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成本上升,并引起各类化工产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必然使这些行业利润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企业还因此而停工减产。再则石油价格上涨还带动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而这些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不亚于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影响这些行业进一步投资和发展,从而会对经济发展、就业、消费产生不利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每桶原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根据欧盟委员会测算,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两年之内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7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则增加0.6个百分点。从开放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给亚洲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偿还外债、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进而减少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这对以扩大出口为重要动力的亚洲经济来说,无疑会增加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变化还可能在发达国家引发汇率动荡,从而波及亚41 洲金融市场,并在贸易、投资等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u今年我国住宅价格随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如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是否能有效限制房价上涨?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能,你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答:(1)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①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准入限制导致土地需求和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开发成本和房产价格。因为短期内,土地的供给总量是固定的,因而如图所示,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如果不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限制,这就有可能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如图所示,土地的需求曲线会从D右移到D′,从而使土地的价格从P0提高到P1。土地价格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房价的提高。②“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单方面限制厂商利润的做法无法有效增加住宅供给,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房价。房价归根到底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房价是无法迅速回落的。国家通过披露房地产开发成本,可以加强国家规划、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公开透明化运作,同时可有效制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哄抬房价、偷税漏税、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中介服务机构也不能任意抬高或压低被拆迁房屋评估价格、行贿等,这样会有效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房产供应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房价的上涨,防止开发商牟取暴利,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大幅度增加住宅的供给。国家通过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则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结构,如通过规定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一定比例或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哄抬房价。但是限制贷款有可能减少住宅等的供给,从而达不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对房产开发商征收高额税赋这可能会增加房产开发商的成本,房产开发商可能会将税赋向购买者转嫁,从而会提高房产的价格。(2)为了防止房价上涨过快,根本措施是有效地调节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抑制房地产投机性需求过快增长,建立政府主导的廉租房以及小户型房的供给,转移或缓解住房需求,同时有效增加住宅开发数量和质量。①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是由于投机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所引起的,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税收、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限制第二套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②为了确保广大居民的住宅需求,政府可以建立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提高廉租房供给来转移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住宅需求。③政府可以对小户型住宅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居民廉价房开发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增加这方面的土地供给,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有效增加住房的供给,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u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回答与你的方案有关的下列问题:(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的影响?(3)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有何补救的办法?答:41 方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消费数量的增加,从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单位增量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呈递减趋势。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由于水资源是准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很低,这样造成消费者用水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很多。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即最想用水的居民并不一定获得足够的用水,所以帕累托经济效率不能实现。应该对水资源的价格的征费标准、范围进行调整改革,实行水资源分部定价,具体来讲:第一,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除农业灌溉暂不征收外,其他取用水均纳入征费范围。第二,一定幅度提高征费标准,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第三,按照取水许可权限,实行分级征收和管理,体现取水审批与取用水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对不同的需求量级别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分部定价(二级价格歧视)。对需求量处于较大级别的用户制定较低的价格,对需求量处于较小级别的用户制定较高的价格。第四,确定税务代收方式,地税部门依照水利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征收水资源费。第五,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实行收、管分离,票、款分离,水资源费在收缴过程中直接缴入省国库,征收金额全部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第六,改革部分项目的征费计量方式,对煤炭、石油开采行业,按煤和石油开采量计征水资源费。(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消费者的剩余会减少。理由如下: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具有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进行水资源价格改革后,消费者用水支付的价格提高了,这样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缩小,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假定原来的价格为P0,调整后的价格为P1,则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图形EAB的面积缩减至图形ECD的面积。(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进行价格的有效调整后,水资源便不是准公共物品。从而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分部定价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这一方面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又使得水资源流向需求欲望最大的用户那里,即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3)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对水的需求量越小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越高,从而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相比较而言,需求量大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小。从整体上看,水资源的平均价格比原来要高,所以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了,下降的部分转移到政府的手中。补救的办法:由于分部定价的实行,政府提供水资源的收入提高。所以,政府应该给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用户提供一部分转移支付,即给他们一定的用水补贴,以补偿这种不公平现象。u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你如何评价这个理论?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41 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同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b.在对序数效用论的论述中,常用两种商品的组合来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组合当然不限于两种商品,而应把社会上全部种类的商品包括在内。c.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无差异曲线一定应该是凸向原点的。但现实并不能对这一假设作出保证。d.在序数论中,价格不进入效用函数。但是显然违反事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少有消费者能撇开价格因素,而单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只有不懂世故的幼童,根本不知道价格是怎么一回事,才会脱离价格而判别他对商品的喜爱程度。总之,虽然序数论在形式上弥补了基数论的缺点,但是,它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说法。u安全与生产是一种两难选择。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恶性事故频发,不少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安全条件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大量生产,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巨大,令人触目惊心。试使用经济学原理分析:(1)为什么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2)如果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制,其依据是什么?可能采取哪些管制措施?(3)你是否能够对安全与生产的协调提出一种建议思路?答:(1)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主要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讲:①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对厂商来说,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对厂商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厂商必须要减产。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这一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对任何厂商无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都是适用的。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增大利润。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极为恶劣的安全条件下就大大较小了生产的成本。而且厂商带着侥幸心理,安全生产恶性事故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的矿井或煤窑里。所以,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2)依据是:市场自身的调节存在市场失灵,应该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应该一个原则:使得企业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相一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管制措施:政府通过运用法律、法令,制定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防备标准、卫生标准,并通过强制性检查、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措施,要求雇主加以执行。市场机制和事后工伤补偿制度通过增加雇主的相关生产成本,从而间接激发了雇主安全生产的经济动机,而政府管制则运用更为直接的方式可以实现同样的结果。(3)协调安全与生产的建议思路:①由于风险的知识有限,劳动力市场的缺少竞争性、工人缺乏流动性和风险津贴差异化失灵,而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发挥作用,这可以通过政府管制,要求雇主记录和公布安全状况,对工人进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培训,克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②工伤补偿措施在降低工人获取赔偿的交易成本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交易成本,制约了其有效性。这可以通过要求工人的雇主共担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评定机制,将因道德风险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到最大限度,从而激发雇主和工人实现安全生产的动机。③强制性政府管制虽然在短时间更直接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一方面,在标准的制定和推行上要适当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同时要加强对高风险行业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为企业提供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与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预防安全与健康问题发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为了实现安全生产,降低工伤事故的社会成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市场、保险和管制等多种措施。41 u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作图论证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原则。答: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决策中,要素的最优组合又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为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应同时考虑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把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组合在一个图上。如图所示,有一条等成本线和三条等产量曲线、和。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和,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这是因为,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但惟一的等成本曲线AB与等产量曲线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虽然与惟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两点,但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点出发向右或由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所以,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u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1)不同点①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②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③公式不同。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或。④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2)相同点①形式上相似。从二者的定义和公式中即可看出。②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③都遵循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遵循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41 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斜率,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u分析判断“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那么,要素在生产上的边际替代率不变”。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规模报酬与边际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讲的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时有;而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研究在企业的规模一定时,所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当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能不变,如线性生产函数,也可能递减,如。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之间无直接因果联系。u应用最恰当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论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意义。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从以上分析可知,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重大。u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下列命题:(1)如果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那么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2)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答:(1)该观点不正确,理由如下: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所以,并不是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而是当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最佳的组合比例时,才出现这种规律。③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并不意味着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如图4.14所示,从L2开始,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但是一直到边际产量减到零,总产量曲线都是在上升。而且边际产量为零时,41 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图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2)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和,生产函数为,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都为。根据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则,即。当时,企业最有效的生产不是用同等数量的和。只有当时,,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所以,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并不一定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要素的最佳使用数量还取决于其边际产量。u什么是规模经济?并以汽车工业为例,结合我国的情况来说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答:(1)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平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2)规模经济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灵魂,不赞成此观点的至少有两个结要解,一是认为某两个汽车项目效益最好时,都在形成规模之前。要注意,这时的高额利润是由高关税下的短缺市场造成的,与规模无关。其二是说达到15万辆“规模经济”之日,就是效益下滑之时。答案很简单,所谓规模经济,包括整车、零部件、销售、产品开发等在内,整车能力达到后,零部件由于厂点分散、投资不足、技术未达标等原因,远远达不到自身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因此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居高不下,这还没包括产品开发等其他规模经济因素。现在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因此更要重提规模经济的必要,同时要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规模经济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否则,一是优胜劣不汰,汽车厂越来越多,既然汽车不神秘,谁都可以干,那为什么我不干一把呢?二是中国加入WTO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国外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整车厂,中国也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媒体倡导的世界汽车工业制造中心。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汽车工业到时候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实实在在地变成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付出了开放市场的代价,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换回来。u说明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答:长期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通过用长期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或作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41 可以得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是先下降,达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呈现U形。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具体地说,就是以规模经济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部分,而以规模不经济来解释上升的部分。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收益是不同的概念。规模收益是所有要素投入都同倍扩大而引起的产出的变化情况,所涉及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所要说明的是产出规模扩大与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产生于一个工厂内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当厂商改变一个工厂的产出水平时,它总是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前的生产技术,即现在看是最有利可图的生产技术。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常常把规模经济定义为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具体地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劳动分工合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包括副产品、管理效率的提高、大规模采购、信贷等的便利。这一切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然而,物极必反。当规模继续扩大时,一定会达到一点,在这一点上规模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抵销,过了这一点,就会进入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率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增加的情况。例如,假如厂商在增加其各种要素投入之后,产量却没有按比例增加l倍或1倍以上,这就被称之为规模不经济。导致规模不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模过大,造成管理人员信息沟通缓慢、内部官僚主义、决策失误及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长期平均成本的上升。对于厂商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那么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U形。此外,外在经济或不经济会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比如由于外部不经济,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从而影响整个行业,这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移;反之,由于外部经济而使厂商也获益,引起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2)“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可以积累起有关商品的生产、技术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这种效应表现为每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的逐步降低。这种效率的提高来自技巧和技术的熟练,亦即是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制造业涉及要把许多部件组装成为一种产品。当工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关于各个部件之间关系的更多知识时,就会出现学习效应,导致时间和成本的节约。学习效应对平均成本的影响可用图5.13说明。在图中,有两条平均成本曲线:以表示无任何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以LAC表示存在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学习效应会引起该厂商成本结构的累积性变化。所以,当产出非常低时,LAC曲线几乎与LACno曲线相重合。随着所生产的产量(一个累积总量)越大,LAC曲线就趋于越偏离曲线。在图5.15中,这种偏离度是以和LAC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虽然学习效应会导致重大的成本节约,但这些成本节约可能会不足以抵销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而,当产量达到某一点之后,LAC曲线会反转向上。所以,学习效应会扩大规模经济实现的区域。(3)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指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成本的情形。假设一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和;我们把定义为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那么,如果满足下述条件,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其中,是只生产数量的Y产品的成本,为只生产数量的X产品的成本。换而言之,上述方程表示的是,如果同时生产和的成本小于分别只生产和的成本之和,那么,就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导致产品转换曲线向外凸出的直接原因。范围经济并不像规模经济那样与规模报酬有关。规模经济把规模报酬概念作为一个特例而包括在其中,但范围经济不隐含着任何一种具体形式的规模报酬。41 范围经济这一概念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厂商通常从事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有的学者也将其视为对企业兼并的一种解释。这种兼并在经济上之所以是有效率的,是因为由此而生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产品。u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为什么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才和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答:(1)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由于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2)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3)作为包络线的LAC曲线上的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的SAC曲线相切,但LAC并非全是由所有各条SAC曲线之最低点构成的。事实上,在整个LAC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SAC的最低点。具体来说(如图5.14):①只有LAC曲线本身的最低点(即LAC从递减转入递增之转折点)与相应的相切之点才是之最低点,因点是呈U形的LAC曲线之最低点,故过点作LA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零;又因与LAC相切于,故在点的切线的斜率也为零,故也是呈U形的的最低点。②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即的左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的右边和下面。LAC与切于,因点位于之最低点B的左边,即该产品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递减)阶段。因而LAC曲线上的点的切线的斜率是负数,故曲线在点的斜率也是负数,故位于点(LAC之最低点)左边之LAC上的各个点都不是有关各SAC曲线之最低点。③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即的右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之左边和下面。位于右边的LAC与的切点,因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平均成本递增)阶段,故LAC曲线上的点的斜率为正,故也是上的一点的斜率也是正数,由此可知点不是的最低点。图5.14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41 (4)综上所述,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长期平均成本才和最低短期成本相等。u请解释规模报酬的涵义、变动规律及其变动的原因,并说明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别。答: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规模报酬反映了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与相应产出变动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也就是说,规模报酬仅与厂商内部发生的技术现象有关。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u作图分析“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并解释该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答:(1)“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在图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41 (2)“包络曲线”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这些切点连接起来便形成LAC曲线。但必须注意,LAC曲线与各条SAC曲线相切的切点,并不都在各SAC线的最低点。当LAC线处于下降的递减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左边;当LAC线处于上升的递增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线处于最低点时才相切于SAC线(图中为)的最低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LAC线所反映经济规模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有递减、不变、递增的变化结果。u试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证明:下面证明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在长期中分析方法一样。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其短期均衡的条件为,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此式表明: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意味着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高的产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而厂商的曲线恰好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短期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短期均衡点上,商品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用函数关系表示:式中,为商品的市场价格,且,表示厂商的最优产量或供给量,显然该式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当市场价格分别为、、和时,厂商根据(即)的原则,选择的最优产量顺次为、、和。很清楚,曲线上的、、和点明确地表示了这些不同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不同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必须注意到,厂商只有在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曲线上大于和等于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如图(b)所示,图中曲线上的实线部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该线上的、、和点分别与图6.8(a)中曲线上的、、和相对应。由图可见,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且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u分析完全竞争企业和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答:(1)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设想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企业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当企业的产量使MR>MC,或MR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