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论文.pdf

浅谈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论文.pdf

ID:57926085

大小:97.33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4-16

浅谈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论文.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能力墙养浅谈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广西陆川县马坡镇马坡小学(537000)赖世平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有了独立意会如何?识,自制力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在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通过对学生反思质疑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异日渐明显.对枯燥的说教和陈旧的训练方式不感兴趣,挥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思维转换习惯的培养策略数学基本技能方面,计算速度有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学生的思维转换是一个从理解到记忆的过程,而这样简便算法的能力有所

2、增强,一般能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应一个过程恰恰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习惯所在,培养这样的习惯能让学生形成相互转换的问题解决能力。用题。该如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在这样的数学思维模式下,教师要通过开发学生的智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联想习惯的培养。一方面根据观察已力,以学习思维为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笔知条件,进行未知到已知的转换;另一方面,将学过的概念、者根据实践,谈谈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习惯方面的实践习定理等进行综合运用,从已知联想到未知的结论,为解决未惯、反思质疑习惯和联想转换习惯的培养策略

3、。知问题创造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手段。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一、实践习惯的培养策略时。有类似这样的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数学课标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自身富有创,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针)见性的活动人手,设计一些现实问题,加强和提高学生解对这样的题目,学生不易找到解答方法,我引导学生进行联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

4、,为了让学生了解^想转换:在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利息问题并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去银行进行)实际调查,理解“利率”“本金”等相关概念,收集储蓄的相关速度比又是多少呢?在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知识。然后在学生课前认识的基础上,整理出利息的有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将已知条件组合起来联想和转换,从而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利息的计另外。在对例题的分析引导方面,我让学生独立说出解算。课后我又让学生通过计算,选择最佳的储蓄方式,将理答思路,并引导学

5、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和对比联想,增进知论再次应用到实践中。识间的正向迁移。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从例题入二、反思质疑习惯的培养策略々[n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质疑与反思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手,学生可以得到÷==,再根据分子分母的变化惰斗6lZ要组成部分。当质疑与反思产生共振时,思维能力就会获况,归纳推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得飞跃。易忽略一点,那就是关于“0除外”的这个条件。如何才能让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要从学学生深入理解“0除外”这个特定的条件呢?学生在我的引生的疑问着手,让

6、学生形成有问题就问,有问题就共同探导之下,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联想和比对,理解到究的习惯。这样可以整理思路,通过探究和交流促进思维分母和除法中的除数可以进行类比,借此理解分数的分子、的发展,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概念教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时,这个数必,页满足学中,常常要用到反思质疑。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0除外”的条件。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针对“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通过联想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建立起灵活多变的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7、这样一个结论,我引导学生试着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反例。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乘以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在多种学习习惯中,还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其中最为突是0。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概念的本质与特殊点。出的便是自主提问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设问,主值得一提的是,在应用问题中,教师要从质疑反思的角动探究。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针对“饲养场买来度人手,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样一道题:两根同黑兔9只,白兔36只”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自己补充问题并且解答。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了多种问题,在

8、较短的样长的绳子,一根用去,一根用去米,问哪根绳子剩下))时间内既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又掌握了重点。的更长一些。另外,教会学生运用教材和工具书,也是培养他们自主显然,这样的题目学生容易混淆,我就再次设疑:如果能力的一种基本方法。学生根据课本动脑,由感知到表象两根绳子都是1米,那么想想看,会有怎样的情况?当绳子再到概念,逐渐使自己的自主探索过程更科学合理。(特约编辑熊叠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