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

[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

ID:57920876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4

[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_第1页
[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_第2页
[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关键词痉挛性斜颈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西医的角度观察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运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病变肉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用中药和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以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资料与方法2007年6月-2008年8月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59岁;病程23个月-45年。临床诊断: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因中枢神经病变导致颈部多处肌肉不自主抽搐,强

2、迫头颈失去正常姿态和活动功能,有的歪向一侧;有的左右扭转;有的不能抬头;有的不能低头;有的头旋转又前倾;有的头旋转又后仰;有的伴有不停摇晃,重者可造成环枢椎脱位,或压迫神经引起颈背部疼痛。患了痉挛性斜颈,多数人在白天表现重,特别在情绪紧张,劳累,身体运动时加重,在平卧时可消失,但也有昼夜不停者。患病后多不能坚持工作,有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查体:左侧胸锁乳突肌、右侧头夹肌痉挛,颈部各方位活动受限,无病理反射。查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等指标及x线片(胸、颈椎),TCD,头颅CT,颈椎核磁共振等均正常。鉴别诊断:①瘡病性斜颈:多于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不自主运动

3、呈多变性,不如器质性斜颈那样刻板不变,经暗示后可缓解。但仍需注意,器质性斜颈症状的轻重亦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臆病性斜颈的诊断必须慎重。②先天性斜颈:起病年龄小,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等先天性脊柱异常所引起。可以行颈椎的x线检查等加以确定。③症状性斜颈:颈部的局部原因,如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等对颈部肌肉的刺激所引起的症状性斜颈;眼肌的平衡障碍(如上斜肌麻痹)可引起矫正性斜颈等。治疗方法:①西医治疗:以龙胆紫液做标识,先将确诊的病变肌肉等分成10个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戴手套,盖无菌巾;然后将110UA型肉毒毒素稀释成5inl注射液,等量注入上述10点(每点I

4、IU)。每周1次,注射2-3次后痉挛大部分缓解,此时进行中药和针灸辨证治疗。②中药治疗:葛根80g,麻黄10g,桂枝10g,口芍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10枚,凉水煎服,每FI1剂。③针灸治疗:取穴中渚、三间、列缺、内庭、太冲。操作方法: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0.30nnnx25mm不锈钢毫针以单手进针速刺。中渚、列缺、内庭、太冲四穴均向上斜刺,三间向手心方向透刺。以上诸穴得气后视病情虚实情况而施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腕、掌指、跖关节以自我行针,保持持续的酸胀感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颈部可做任何方向自主运动,局部

5、肌肉硬化恢复正常;②显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或基本消失,在过度疲劳或紧张时偶发;③有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数减少,幅度减小。④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好转。结果12例患者,痊愈8例(66.7%),显效3例(25%),有效1例(8.3%),总有效率达100%。讨论痉挛性斜颈是极为难治的病症,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在发病初期先选用A型肉毒毒素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控制临床症状。后期应配合中药和针灸治疗,注意根据本病的病机性质、病变所在的脏腑与经络,把握好人体整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情况,做到既知风源乂明风之所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治疗。痉挛性斜颈属中医“痉证”、“癒❷

6、”范畴,根据临床观察,此病有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病特点,与气候反常,交换季节,尤其冬春两季温差较大时发病较多。如不进行及吋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临床诸症也随之进一步加剧,以致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用葛根、白芍、炙甘草解痉缓急,舒筋止痛。桂枝、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麻黄发汗解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葛根还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镇痛止痉作用;芍药对平滑肌和横纹肌痉挛也有镇痛作用。诸药合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痉挛性斜颈多伤及手足阳明经,手少阳三焦经。“经之所过,主治所及”,故从手足阳明经、手少阳三焦经对此病进行治疗。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内庭为胃经之荥穴,针之能疏通全身之气血,使颈部肌肉

7、得于濡养。“输主体重节痛”,三间、中渚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之输穴,刺之能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列缺为手太阴经之络穴,《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故舍输而取列缺。肝为刚脏,若肝血不足,必然会引动肝风,乂肝主筋,风动筋脉挛急则项强。太冲为肝经之输穴、针之能疏肝理气,平肝熄风,乂能助胃经之气血升化运行。诸穴配合,患者经络通,经筋舒,病症自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