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05741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3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摘要:建筑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居住环境永远都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受关注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加大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创新力度,加快推广和普及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是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作了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
2、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构建上尽量少地采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以能耗低、能效高为冃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不可逆影响,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下文探讨了我国发展绿色生态建筑的起源和内涵,进行提出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和原则,以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促进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
3、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耍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绿色生态建筑的起源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类的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人的代价。由于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大片的森林的破环与毁灭,改变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渐渐认识到,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沟通,而不是向自然争夺,无限的索取。为了我们的生存和繁衍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
4、。20世纪60年代后,所有建筑设计者都在思索未来建筑发展路在何方,都在寻找能够推动建筑真正向前的动力。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绿色生态建筑的产生成为丿力史的必然。也就在同一时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合成为生态建筑学,即从生态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此达到与口然的和谐共生。比如地势、气候、阳光、空气、水流,使Z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生态建筑首先必须具备有节能的特征,并充分考虑各种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注重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注重环境保护
5、,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特点。2•绿色生态的基本内涵生态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建筑、口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坏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英他领域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其与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2•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3.1基地环境的整体规划牛•态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牛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
6、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3.2建筑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
7、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使资源可以更多地被再生使用。3・3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