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99957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02
《三坑盲井罐道测量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坑盲井罐道安装测量方案三号坑盲井是我矿第一条钢罐梁木罐道竖井,采用铝合金双层罐笼。这样对罐梁、罐道地安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测量给线给点要达到2mm以内的精度。在我矿测量界,这无疑个新课题,所有参加人员应认真研究,摸索好的测量方法,为保证工程圆满顺利完成,作此方案。一.方案说明及时间安排测量任务是罐道安装基准放线,并用这些基准线检查罐梁安装精度和测量井壁剖面。此项工作安排在下完电缆后进行,预计两天时间完成。下放罐道安装基准线:自14中平口在罐道连线一侧下放4根钢线至15中底板下第二盘罐梁平面,加重
2、40公斤,重砣放入稳定液内,放信号圈检查钢线自由度。用两台经纬仪观测钢线摆动平衡位置后用卡线板固定在罐梁上,每根钢线设两处卡线板。(焊接罐道托板时依据专用模板确定其位置。)罐梁安装精度测量:检查罐梁安装精度需另放两根钢线,这两根钢线下放位置在中央罐梁人道格侧、距井筒长轴中线两侧900mm、离开罐梁50mm处。加重砣放入稳定液内并加卡线150mm20110罐道人道格竖井中心线罐道安装基准线位置示意图300mm罐道安装模板示意图板固定。测量项目为丈量钢线至同一层罐梁的间距,重点是中央罐道梁下底面数据。所有
3、间距为罐梁沿到钢线中心。竖井剖面测量:在中央罐梁处下放并固定一根钢尺,首先读定14中基准框上皮处的尺读数。测量项目为罐梁处井壁平面轮廓,中央罐梁高程,罐梁托板位置;目估或拉线确定本层罐梁其它位置井壁凹凸情况。每一层的剖面测量项目应在罐梁安装精度测量项目完成之后进行。二.人员分工及作业步骤本项测量作业需测量人员4至5人,支柱木匠两人。放线作业是本次测量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作业的第一步是在14中平口基准框上固定4根角铁。然后在角铁上按前述下放六根钢线的位置处做好标记。精确丈量六个标记沿竖井轴向间的距离,画
4、示意图作好记录。此项作业由三位测量人员完成且其中一人是测量组长。第二步是放线,五根钢线同时下放,下放时钢线不得远离标志,并且确保钢线无硬弯。放线作业由两人操作并同时下放照明线。测量组长配合木匠在井内检查清理障碍物。钢线放至规定位置后,稳妥固定在标志上,一人下到15中进行其它作业。一人待钢线加重后放信号圈,以后为井内作业照明。如信号圈不能顺利到达,则由测量人员与木匠做上下检查。第三步是钢线加重、稳定、卡线。由两位测量人员携带两台经纬仪、稳定桶和重砣(托盘在14中)到15中。待钢线下来后摆放稳定桶,加水,
5、给钢线加重。待钢线基本稳定后指挥14中放信号圈。接下来在大至正交位置安置经纬仪整平。确定每一根钢线的摆动平衡位置。找到平衡位置后用卡线板固定。第四步是在15中精确丈量钢线间轴向间距。丈量结果与14中互差小于2毫米时表时放线作业结束。否则重复第二步第三步作业。罐梁安装精度检测作业是本次测量的目的之一。争取做到每盘罐梁全部丈量。丈量范围是14中基准框至15中下第二步基准框。作业第一步由木匠搭设作业平台。第二步丈量数据,由两位测量人员配合丈量并记录,可将记录本装入长一点的塑料袋内完成。丈量数据如下图。井壁剖
6、面测量作业与罐梁检测作业同一时间完成,不过要在罐梁丈量结束后进行。测量数据a、b如下图。 上述两项测量作业结束后,将竖井短轴方向上的两根钢线移至长轴方向上。作业方式同前述放线过程。二.材料设备放线设备及材料:12#铁线400米,4个稳定桶,4个托盘,8对卡线板,15或20公斤车辘轱8个,钳子两把,100米照明软线及四个灯头,灯泡6至10个,手电两个。14中担钢线角铁1.6米长四根。测量用具:记录本两个,用前画好示意图15至20层,防水塑料袋两个,圆珠笔两支。小钢卷尺两把,长钢尺两把,木板尺两把,
7、2把20厘米小钢扳尺。经纬仪两台套。大板挫两把。线绳等。安全用具:机器板若干,安全绳3根。雨衣4套。三.安全及注意事项1.本次作业重要且复杂,由于在竖井内作业,安全是第一要求,坑口应派安全员协助。如作业前检查井壁浮石情况,放线时协调16中作业等。2.作业前所有作业人员要认真研究熟悉本方案,以便作业时相互默切配合,安全顺利地完成本次作业。1.作业前五天,测量组长到14中,15中查看现场情况。作业前一天,将所有用具配备齐全。按本方案分工到个人。2.放线过程中,木匠要边下放边完全可靠地清理井筒障碍物和浮毛,
8、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除用电灯照明外,测量协助人员拿手电备用。照明不足时停止作业。3.测量过程中,必须系安全带,先搭好作业平台然后进行。4.15中测量作业人员在钢线过程中不得进入井筒内。5.为使16中盲井调车场内正常施工和15中其它作业正常进行,坑口应做妥善处理安全棚子。否则相互让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