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6228
大小:1.90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7-12-24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阐讲】1、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其次,各地区各民
2、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降,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
3、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
4、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2、关于井田制的内容和性质关于井田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究竟有无
5、井田制,井田制开始于何时,井田制是不是当时唯一的田制,井田制与农村公社的关系等问题上。一种意见是肯定井田制的存在。如王玉哲认为,西周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的制度就是传统的井田制度。郭沫若也肯定井田制的存在,但他不同意孟子对井田制的解释。他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另一种意见是否定井田制的存在。如范文澜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区划,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
6、子所说的井,井田制是不存在的。胡寄窗也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空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其内涵又最为混乱的一个概念。对于井田制产生的时间,也有不同见解。唐兰认为,西周前期井田尚未出现。井田制的推行可能是在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徐喜辰则认为,商代已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开始于夏初,以后经过夏商两代以至西周,达到充分发展的阶段,到春秋、战国逐步灭亡。74一些人认为,井田制在其兴盛时期,曾一度是惟一的和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另一些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杨向奎认为,西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一种是以十夫为单位
7、的乡、遂的土地区划;另一种是以九夫为单位的井田制。徐中舒说,井田只施行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低地,而不是普遍实行的田制。王玉哲认为,西周有着井田和非井田两种制度。对周氏族成员实行非井田制,对被征服部族则实行井田制。赵光贤则认为,西周时期同时并存着井田制,授田制和贵族占有制三种田制。对于井田制是否就是农村公社问题也有不同意见。李埏认为,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尔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开梁反对以商、周的井田制或邑、室、里、社、书社等和农村公社混为一谈,他认为,农村公社只存在于原始社
8、会末期。到夏代,村社成员已沦为奴隶。──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手册》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从远古到两晋之际,这一阶段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即使是在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