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杨红燕经典诵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浅思在我们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晨,沐浴着清风朝露,我班学生背诵着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课前两分钟,学生诵读着名言警句和古诗;下雨天的大课间、每周二、四的午静,同学们静静有味地读着经典美文;每晚的家庭作业中,还有着阅读半小时的任务。我们还提倡家长和孩子们共读一本好书。我班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两本好书,汇聚成了班级图书角。每月,我们还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图书。阅读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最快乐的一件事。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经典科目的阅读尤为重要。在此,我把
2、自己对经典诵读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一、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我国,识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从传统的蒙童识字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启蒙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古人仅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能识2000多汉字,基本过了汉字关,而现在小学6年才能识字3千个左右。我们现代人6年的识字量,古人只需一年。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大学》《中庸》和《论语》等经典古书,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是生字集中
3、出现;第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第三是以韵文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明显有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我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通过这几年的“经典诵读”训练,我觉得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很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每篇课文读五六遍就会背了,练习或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他们都能出色地完成。我想这与他们一直坚持
4、的每天诵读经典是分不开的。由于我选取的诵读内容本身是传统的启蒙教本,朗朗上口,又是全班同学一起读,学习氛围更好,学生读和比赛的兴致都非常地高,有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背了。我想这仅仅是个开始,只要坚持下去,“经典诵读”对学生在记忆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会在我的语文教学中逐步体现出来。3、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社会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优越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家庭环境,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惰性、冷漠性、自我性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畸形心态。我在经典诵读内容中加强学生的品德教
5、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
6、神,这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浸染与熏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二、指导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1、确立内容,有效指导会诵读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篇目佳作云集,内容博大精深,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诵读目的,面中取点,选取语言表达规范、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的孩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而又便于记忆的作品。教师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引导孩子采取通读快感知——精读重反复——美读提技法——品读悟意蕴的方式循序渐进,渐读渐悟,熟读成诵;指导孩子把握感情基调,学会抑扬顿挫,如抓重音,停顿等,指导孩子绘声绘色地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快乐,形成诵读温馨的“场”。
7、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孩子渐入情境:如《三字经》《弟子规》其乐融融地诵读可以接龙读、打节奏读,可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接,同桌互读,分组轮流读等。诵声琅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孩子阅读自由,让孩子在轻松自如中储备古代文化常识的感性认识,把诵读课堂变成孩子如鱼得水的乐园,变成张扬个性的“百草园”,可以播放课件,配上一段古筝曲或琵琶乐,创设出经典的语言环境,孩子诵读兴趣会更浓。让孩子爱诵读、会诵读这是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起码要求。2、加强整合,拓展诵读途径我们总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要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要沟通。
8、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都是经过历史洗礼而流传下来的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和语言的典范,其美育价值不言而喻,其中的古诗文更是具有鲜明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