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40318
大小:17.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1
《机井工程监理细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机井工程监理细则机井及配套井质量控制一)、凿井中的质量控制(1)、井身应园正、垂直,并符合下列规定;A、井身直径,不得小于设计井径B、管井轴线垂直度,即井孔倾斜度。井孔必须保证井管的安装,井管必须保证抽水设备的正常工作。泵段以上顶角倾斜:安装长轴深井泵时不得超过1度;安装潜水泵时不得超过2度。泵段以下每百米顶角倾斜不得超过2度,方位角不能突变。C、凿井过程中,如发现孔斜征兆,必须及时纠正。钻头的弯曲、磨损必须定时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2)、孔径变径的控制施工中孔径的变化,应根据设计要求与结合凿进中地层的变化情况而定。凿孔直径的大小
2、,必须满足下管后,能顺利下水泵的要求。(3)、地层采样与编录控制管井过滤器和填入砾石头的规格,是根据含水层颗粒的大小和级配情况而确定的。为了正确鉴别岩层,在凿进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不搅动的土样。非含水层每3——5米采样一个,含水层中每2——3米采样一个,每层至少取1个小样。取样重量不少于1公斤,取样深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终孔后对地层应作细致地整理编录,编制井孔柱状图,地层记录汇总表。对岩样进行描述,记录孔斜测量、孔深校正、井孔的静水位、动水位及出水量。二)、井管安装控制(1)井管安装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根据井管结构设计,进行配管;
3、B、检查井管质量,并符合要求;C、下管前,应进行探井;D、泥浆护壁的井,应适当稀释泥浆,应清除井底的稠泥浆。(2)井管质量要求井管应无残缺、断裂和弯曲等缺陷;井管两端必须完整,上下口平,管口与管口吻合,垂直于井管轴线;井管内壁应平滑、圆整;井管的抗压、抗拉强度要符合设计要求;(3)下置井管时,井管必须直立于井口中心,上端口应保持水平。井管的偏斜度应符合要求.(4)沉淀管应封底。当松散层下部已钻进而不使用时,井管应做牢固,防止下沉;基岩管井的井管应坐落在稳定岩层的变径台上。(5)采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应设置中器。三)、填砾与管外封闭质量
4、控制(1)、下置填砾过滤器的管井,井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砾。填砾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A、井内泥浆应稀释(高压含水层除外)B、准备的滤料数量应多于计划的10%——20%。(2)、滤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滤料应取样筛分,不符合规格的数量,不得超过设计数量的15%。B、颗粒磨圆度较好,严禁使用棱角碎石;C、不应含土和杂物;D、滤料宜用硅制砾石。(3)、填砾方法应根据井壁稳定性,冲洗介质类型和管井结构等因素确定。(4)、填砾时,滤料应沿井管四周均匀连续填入,随填随测。当发现填入数量及深度与计算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及排除。(5
5、)、井管外围用粘土封闭时,应选用优质粘土做成球(块)状,大小宜为20——30mm,并应在半干(硬塑或可塑)状态下缓缓填入。(6)、用水泥封闭时,水泥的性能指标及封闭方法,应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水质、管井结构和钻进方法等因素确定。(7)、井管封闭后,应检查效果,当未达到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封闭。四)、洗井与出水量控制(1)、洗井必须及时进行(2)、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特性,管井结构及井管强度等因素选用,并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洗井方法联合进行;(3)、洗井效果的检查,宜符合下列规定:A、出水量应接近设计要求并连续两次单位出水量之差小于10%
6、;B、水的含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4)、洗井结束后,应捞取井内沉淀物并进行抽水试验。(5)、抽水试验一般只进行一次大降深抽水,出水量不宜小于机井的设计出水量。(6)、抽水试验的出水量和水位应连续进行观测,延续时间一般不少于24h。管井出水量和动水位应按稳定值确定。(7)、抽水试验结束前应进行抽出的水的水质分析及含砂量测定。五)水泵购安质量控制(1)、水泵及附属设备必须三证齐全。(2)、水泵外观达到部件齐全,紧固件无松动,转动灵活无杂音,电缆线完好无损,无漏油,无漏水。(3)、井泵配合间隙:金属井管,差值不小于50mm,非金属井管,差值
7、不小于100mm。(4)、水泵安装及抽水试验,水泵安装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要求,水泵运转8h,流量、扬程符合设计要求,运转无异常。六)、机井监理目标(1)、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查孔径、倾斜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时,要求承包单位采取改正措施,合格后,方可继续钻进;(2)、随时检查岩样的采取和记录情况,所取岩样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记录是否完整,有无漏记;(3)、定时召开工地会议,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4)、组织终孔验收,并进行签证;(5)、下管安装前,检查井管、滤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下管安装时,进行旁站监理;(6)、填砾、
8、封闭、洗井、抽水试验和水泵购安进行旁站监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