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

ID:57758729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6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_第1页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_第2页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_第3页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_第4页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摘要:油出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理论测算采收率48%,仍有很人的挖潜空间。木文依托典型高含水断块精细地质研究工作,应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总结、新井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分析手段,初步总结出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开发措施中图分类号:F124.5IJIJ§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乂局部相对富集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

2、端重要。在目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从已发现的油田增加产量和提高最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而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降低开采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地下剩余油在空间上呈高度分散状态,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动静态资料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以指导今后的油藏挖潜显得更为必耍和迫切。本文利用油FT1近几年来的新井测井资料、动态监测以及生产等各种动静态资料,对目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影响因索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油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提供了挖潜方向。1、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索1.1平面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①内部

3、低序级断层是控制平面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断层遮挡作用下,断层附近、断层夹角等水驱控制程度差的地区剩余油较富集。以某块为例,2009年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发现在断块腰部有一条落差仅2米左右的微断层存在。数模结果显示受微断层遮挡,断层东北部地区注水不受效,储量动用程度羌,剩余油较富集。新井生产情况进一步验证了微断层的控油作用。②地层倾角控制断块油藏平血剩余油分布。整装油藏储层较平缓倾角小,一般仅1-2o,断块汕藏地层倾角一般为5-15o,部分断块20o以上。地层倾角较大时,受重力作用,构造低部位形成水驱优势通道,水驱波及程度高,水淹程度高,构造高部位非优势通道区域水驱波及范围小,加之油气

4、向上运移,构造高部位剩余油较富集。数模各小层剩余含油饱和度图显示各层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程度均高于构造腰部及低部位。③对于边底水能量较强的块状厚层,油藏平面剩余油主耍受储层韵律性控制。正韵律厚层底部水窜严重,注入水形成无功循环,油层顶部无论是构造高部位还是低部位,剩余油均较富集,底部水淹严重。数值模拟显示正韵律油层顶部剩余油整体富集,密闭取心井资料显示顶部仍有38.3%的厚度驱油效率低于40%,进一步验证了正韵律层构造腰部及低部位油层顶部剩余油仍较富集。反韵律厚油层边缘注水时,水线推进均匀,边内注水时,水线舌进严重。构造高部位新钻井资料验证了该规律,在高部位停产井已高含水停产的情况下

5、,高部位及高含水井间滞留区仍然有2-5米的油层存在,而此时构造腰部及低部位己高度水淹,密闭取心井显示水洗及强水洗。④对于边底水能量较弱的层状薄层,油藏平面剩余油主要受井网形式控制。注入水受井距、产液强度、平而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沿压降较大的优势通道水淹严重,非优势通道滞留区剩余油较富集。非注水主流线位置,测井曲线显示水淹严重,而低部位井位于注水非优势通道位置,测井解释为纯油层,补孔生产综合含水仅28.9%,说明构造相对低部位非优势通道区仍有剩余油富集,水井排非主流线的井间滞留区剩余油较富集。1.2纵向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油藏的复朵性主要表现在平曲断层发育,纵向上的差异大。①层间剩

6、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控制层间剩余油分布的最根本因素仍然是地层系数kh值差异,高kh值层驱油效率高,剩余含油饱和度低,低kh层驱油效率低,剩余油较富集,但是由于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因此高含水阶段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更大。统计含水级别在92%-95%的油藏密闭取心井资料,油藏驱油效率相差倍数在2.13-2.43Z间,平均2.28,如整装油藏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在1.14-1.54之间,平均1.33,断块油藏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较整装油藏明显偏大。密闭取心井资料显示了同样规律,大部分储层为高渗厚层,kh值高,驱油效率高,微观剩余油呈珠状分布于粒间孔隙中,剩余含油饱和度低,一

7、般在20-40%之间;大部分储层为低渗薄层,kh值低,驱油效率低,微观剩余油呈浸染状分布于泥质杂基中,剩余含油饱和度高,一般在40%以上。②层内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层内韵律性的控制,a、正韵律层下部物性好,渗透率高,注入水沿底部高渗条带水窜,油层底部水淹严重,顶部水淹相对较轻,剩余油较富集。b、反韵律层剩余油富集部位和富集程度受非均质性强弱的影响。非均质性较弱(级差较小)的反韵律油层,重力分异作用渗透率差异和重力分异产生作用相当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