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pdf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pdf

ID:57742740

大小:100.4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7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孔芳(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局,辽宁葫芦岛125000)摘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减缓及防治措施。关键词:地下水;环境保护;水文地质问题;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也与日俱增,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也随之而来,较为显著的问题有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几个方面,因此,如何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减缓或防治这些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大课题。1一般地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1.1合理布局对于一般地区,即不属于特殊的水文地质的地区,应从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出发,并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

2、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以避免地下水利用时间、层位、位置上发生冲突,即预防为主。1.2适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开发必须考虑今后长远发展的要求,适度开采,地下水是一种就地资源,可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的方式,利用两者丰期、枯期不在同一时间出现的情况。如辽阳市太子河枯水期超量开采疏干的含水层得到汛期弃水和上游水库防水补给,因而实现辽阳市的稳定供水。2过量开采的减缓措施我国大城市,特别是北方开采地下水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现象相当突出,占北方省会城市的一半以上,在部分地区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对于过量开采的情形,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2.1

3、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对已经过量开采的地区是个有效办法。方式包括利用开采井进行回灌、利用池塘进行回灌等,人工补给对于控制地下水降漏斗扩大和水位下降效果显著。北京卢沟桥地区利用永定河漫滩废石坑进行人工补给,使水源井出水量增加一半以上。2-2优化开采布局地下水优化开采布局应遵循实行优先保证长期稳定优质饮用水供给,严格限制严重超采区的地下水开采量,严重缺水地区应限制兴建耗水量大的企业,使其与水源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在一些平原城市地区,如北方的太原、沧州等地区,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水位持续下降,因此必须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将其调整为相对分散开

4、采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可开发浅层地下水和微成水,作为农灌水源。在宁夏、山东等省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可兴建大中型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激发河流补给,自然过滤泥沙,是多泥沙河流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方式。北方岩溶大水矿区,涉及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矿山排水利用率不到30%,因此,在这些地区提高矿区排水利用率,并建立排供结合的水源地,可使78%左右的岩溶水排水量转化为可以再利用的水源,以供矿区工农业用水。3地面沉降的防治地面沉降具有不易察觉、不可逆特点,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波及面积大。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意大利威尼斯城。地面沉降原因很多,人类活动

5、如大量抽取地下水、石油、地下气体等;裁决形成采空区、地下工程、地面大型建筑物如水库等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等因素均会导致并加剧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大多数是地下水超量开采所导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海河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地区,渭河盆地、及北京、保定为代表的山前冲洪积扇区。我国上海地区先后采取了压缩用水量、人工补给地下水及调整开采层次等综合措施,基本控制了上海市区的地面沉降。其中,压缩或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从而使地下水位恢复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关键措施、由于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因此我们应重在预防。加强宣传,从政策

6、及法律层次加强管理;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资源,实行一水多用,充分利用;人工补给地下水;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4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岩溶地面塌陷多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自然因素与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都可以导致这些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与可容岩及岩溶的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结构性质及地下水运动都有关系。降雨、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等都是水动力条件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地震、人为排放酸碱废液对岩石的溶蚀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应采取塌陷前的预防工作与塌陷后的治理相结合的措施,预防措施包括:建立监测体系、注意控制地下水位

7、下降的幅度、合理布局建设物等;塌陷后治理措施如对于塌坑、土洞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灌注填充法、钻孔充气法等;对漏水的河流、水库人工改道或铺底防漏;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注浆处理。5结语综上,我国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问题,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应在掌握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前提下,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以及科学的研究预测相结合的方式。2017年02月托l彳鳕l2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