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doc

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doc

ID:57726496

大小:1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2

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doc_第1页
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肋形楼盖主次梁负筋位置的合理控制  肋形楼盖的主梁、次梁、楼板的负筋如何排放,直接关系到梁板的有效高度,即承载能力问题。因此,如何合理排放,尽量减少其有效高度的损失,是设计和施工共同关注的问题。  负筋的位置可能有3种排放形式:①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和主梁负筋上面;②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和主梁负筋下面;③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负筋的下面,主梁负筋的上面。笔者认为,①最不合理,②不太合理,③最合理。  为了说明问题,设某肋形楼盖主梁截面高度h=800毫米,Φ25负筋(如果独立梁,有效高度h07=765.5毫米

2、);次梁h=5800毫米,Φ20负筋4(h0=465毫米);楼板h=80毫米,φ10负筋,φ8分布筋6(h0=60毫米)。  排式①,楼板支座保护层=次梁保护层25+次梁负筋20=45毫米,板支座负筋下降后的有效高度h0‘=楼板厚80-保护层45-楼板负筋半径10/2=30毫米,板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1(7-(h0’/h0)2=1-(30/60)2=75%。次保护层符合规范要求。h0不减少,支座抵抗弯矩不减少。主梁保护层=次梁保护层25+次梁负筋20+楼板钢筋18=63毫米,主梁支座负筋下降

3、后的有效高度h0‘=主梁高800-保护层63-主梁负筋半径25/2=724.5毫米,主梁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724.5/762.5)2=9.7%。  排式②,楼板保护层符合规范要求,h0不减少,支座抵抗弯矩不减少。次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主梁负筋25=58毫米,减少后的有效高度h0’=次梁高500-保护层58-次梁负筋半径20/2=432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似值为1-(432/465)2=13.7%。主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33毫米,减少后的有效

4、高度h0=主梁高800-保护层33-主梁负筋半径25/2=754.5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754.5/762.5)2=2.1%。  排式③,楼板情况同②,次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33毫米,减少后的有效高度h0‘=次梁高500-保护层33-次梁负筋半径20/2=457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734.5/762.5)2=7.2%。  为方便对比,将上述计算结果归纳成表1。对比之下,排式①最不合理,楼板支座有效高度减少太多(30毫米),致抵抗弯矩减少太多(7

5、5%)。即使大面积加厚楼板30毫米,也不能补偿回原设计承载能力(自重大增),经济上也不合算。排式②不太合理,次梁支座有效高度减少较多(33毫米),抵抗弯矩减少较多(13.7%)。排式③最合理,楼板承载力不减少,次梁抵抗弯矩减少不多,唯主梁支座抵抗弯矩减少较多(7.2%)。但是,从图1情况来看,主梁比较特殊,首先是跨中C、D是正弯矩区段,其抵抗弯矩不因负筋下降而减少。A、B、E、F点是主梁负弯矩区段,B、E点处因负弯矩值陡降,虽然负筋下降后截面抵抗弯矩减少,仍问题不大;因此,主梁上的诸点之中,实际受不

6、利影响的只有A、F支座两点。因为该处负弯矩最大,但有时候该处无次梁。 为了解决在主、次梁交汇处楼板有两层负筋、分布筋的问题,为了减少h0的损失和楼板超厚的问题,建议取消该处负筋下面的分布筋,让该处负筋互为分布筋。为了处理主次梁节点处钢筋骨架高度出现“马鞍形”的问题。该处箍筋斜置,它有利于抗剪,箍筋加工尺寸又可以不改变,见图2。负筋锚固长度的标注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从梁或墙边(内边,也就是锚固长度方向的那侧梁边)标注,二,从梁或墙的中心线标注至于你图中是从梁边还是中心线,你可以自己计算一下,板的负筋

7、的锚固长度,一般为板短边计算跨度的1/4,计算跨度一般取轴线距离或净跨的1.05倍,两者的大值。建议楼主向具体的设计人员核实一下,因为每个设计院表示长度的习惯不同,有的是从梁边算起,有的从梁中算起。图上画的只是位置示意,其起始位置并不准确,不能以此为依据下料。不过一般的设计院在其结构总说明中 会说明在板构件中,只需要定义马凳筋的钢筋信息及相应的参数,不需要输入马凳筋的分布筋。在板受力钢筋中,如果单层受力钢筋时,马凳钢筋的分布筋与板负筋的分布用的同一个分布钢筋,你可以直接在“板的负筋”里输入分布筋的“

8、钢筋信息”即可。注意板负筋里的“马凳筋排数”,1/1表示“是左标注对应的排数/右标注对应的排数。如果双层受力钢筋,不需要考虑分布的钢筋信息。我的回答:负筋计算好几种长度,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如下:第一种,同一块板上的负筋,同时存在2种支座,比如同事有剪力墙和梁,这样识别到的支座不同,所以长度不同第二种,绘制线性构件梁或者墙的时候,起点和终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导致负筋长度计算有略微计算第三种,同一块板上,支座范围遇到柱或其他构件,导致负筋长度分开计算!墙、梁的连接处、遇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