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99725
大小:20.5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01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长城》课件【三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长城》课件【三篇】导读:本文北京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长城》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有什么特点。 3、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4、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5、联系《龙》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能力。 7、学习写景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两处长城各自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文本分析
2、: 课文介绍两处长城,分别用了小标题的形式。都写长城,但是介绍的方式不同:写司马台长城的时候是用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比较直观。而在写八达岭长城时,是由写旅游路线引出的。 在介绍司马台长城时,课文的整体结构要让学生把握,即“总——分——总”。全文围绕着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险、密、全、巧、奇”来写的,每个自然段介绍一个特点,但是详略得当。详细介绍的是“险”“全”,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比较准确地介绍了其特点。 教学预设: 1.学生生活经验少,可以给学生补充丰富的长城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两处长城的特
3、点,学生交流不起来。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结合感受深刻的地方带领学生一起想象、分析。 共1课时预计第6周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认读生字。 2.自读课文,能够依据提示自学课文。 3.了解长城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及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长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屏幕“长城”,交流资料,说说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 1、
4、快速的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 2、自由再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长城的?(出示幻灯片) 3、指名说一说。(哪段讲长?高大坚固?联想?地位?) 三、全班交流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从那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可以出示图片,加强朗读)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
5、峪关是长城的终点,“一万三千多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指导朗读 试着读出长城的“长”和“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
6、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从哪里看出修长城的艰难? 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
7、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读出劳动的艰辛和由衷的赞叹… 4、欣赏长城的影片,说说看到后的体会?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总结全篇 1、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在
8、我们胸中回荡,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2、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四、布置作业:积累 课后拓展: 积累: 刀削斧劈蜿蜒曲折 惊险无比不寒而栗 技艺精湛步步为营 山峦重叠 苍松翠柏高低起伏 极目远眺 【篇二】 教学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