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99164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1
《写给高四英语薄弱的学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写给高四英语薄弱的学生 韩圆圆 淮南市 淮南市属 淮南十三中2013-10-2610:22:09 写给高四英语薄弱的学生工作后,我带了几届理科复习班,既担任班主任,又承担英语教学工作。每一届的理科复习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他几门课都很好,但英语非常薄弱。如果英语提高上去了,学生考取本科是不成问题的。教学之余,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英语分数提高一个档次,哪怕只有十分,对于学生考本来说,贡献也是巨大的。下面我将阐述一下几个具体做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有类似上述情况的学生。总体
2、而言,学生一定要有抓手,每天必须要把考纲词汇这本书有计划地翻阅,抓紧所有零散的时间去复习单词,初中的高中的都要覆盖到,不要求背掉(因为学生基础太弱,词汇太多,还有其他学科要花时间),但要认识它们。打个比方:认识单词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不需要说出他的性格、背景、兴趣、经历等,但最起码要知道他的姓名,是你的邻居等基本信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家都知道,英语试卷里没有一个汉字,全是单词,假如你连单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话,你连猜答案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猜答案也是要有依据的。具体来看一下英语试卷的每一项:一听力:每题1.5分,
3、共20题。这20题中,有直接能听到信息点选答案的,还有的三题靠听一段对话选出答案的,其实只要先把这三题连起来看一遍就能知道对话的大概的意思,正确答案都能得到。但学生有畏难情绪,通常放弃认真听听力,也不看题目,随便选择一个答案,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对策】: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要有意识记住一些简单的听力技巧,如听前要预测信息,听时要捕捉关键信息。并把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先听2遍,然后听写,虽然很费时间,但效果很好,听写完后对照原文,查看没有听出来的地方,最后模仿听力材料阅读几遍;泛听关注的是语速、连
4、读、略音等等只有连续说话才会有的东西,让你习惯正常的语速,习惯外国人的正常的交流是怎样的。兴泛不精,会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习惯,反之,则见树不见林,抓不住大意。所以这两种训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法不好,这项放在最后做,有时间就大致看下,没时间就胡乱选个答案涂在答题卡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一项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一道题都想个五分钟,导致考试时间分布不均匀,后来作文来不及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利于拿分的。其实,本项命题涉及到的语法项目,都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掌握和值得注意
5、的语言点,也是每年英语高考的要点。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词块这一能力的考查,侧重对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能力。学生只要把单词辨析题选对了,这项也不会失分太多。【对策】:近年来,高考题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们可以少做单纯的语法题。坚持落实词汇量,特别是新增词汇,培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有必要时,还可以背一些经典的含有必考语法的单选题。三完型填空:每题1.5分,共20题。高考的完形填空通常是一篇夹叙夹议性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主题。该内容应该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很有教
6、育意义。这一项学生要想多得分要记住以下八个字: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意思是通读全文,理清上下文脉络和关联信息,有些答案如名词明显是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的,每篇文章中至少会有两题,那么做对了就是三分。【对策】: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的办法:a.让学生近可能多地积累和接触不同的新词汇,并有意识地记忆高考高频词。b.向学生强调依据语意,注意推理。做题时,要看整体,看背景,看语境。c.要求学生复习以往做过的完形填空的错题,多总结,多反思。d.重首尾句,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提示全文的基本内容,而且大多没有空, 这对我们理解全
7、文起着关键作用。有的短文是哲理故事,往往末尾一句“道破天机”,因此不可忽略。e.加快速度,通读全文,遇到对某个部分意思不甚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全力以赴捕捉能获得的所有信息,快速了解短文大意。 切记,这篇文章要在半小时之内解决掉。四阅读理解: 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因为一题2分,共20题。占据的分值很大。不要担心,这20题里总有适合不同程度学生做对的题目。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的分类:事实细节、推理判断、猜词及句子理解、主旨大意。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考查的重点。细节题居多,学生
8、解决起来比较轻松,这类题目就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做,只要学生定位精准,用题目中的选项到文中比对类似的句子,心细点,一定能够做对!但对于推理判断题,学生就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在真实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到底要接受或找寻什么样的信息,不同的读者阅读,可能会得出怎样的不同的结论,然后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如果实在不行,学生可以凭借阅读感觉去选择。【对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