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doc

《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doc

ID:57693095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1

《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doc_第1页
《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易经》的卦象与天文历法众所周知十翼是辅助帮助理解卦象意义的,可是卦象的本义天文内容却被十翼的引申意义内容所掩埋了。即如果没有十翼的帮助,恐怕没有人会充分理解卦象实体的实际意义,实体卦象的意义是通过十翼来理解知道的,可是人们却普遍重视了十翼而忽视了卦象的本义。而十翼当中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人们很容易将引申义与本义混淆。卦象与经文应该区分开,卦象的本义就是表示大地方位和天文时间,而那些卦辞与爻辞却引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妨碍了对卦象天文本义内容的思考,以至于引起许多误会误解。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就是中国古人所使用的日

2、历,是中国先民经过长期观察测量天象变化而得到的结果。卦象所表示的天象才是真正的本义,那是记载观察天时变化测量时的记号。八卦本义是天文历法,言天文气象地之定位四方对应于四季。《易纬?乾凿度》:“画卦成象,象成设位。”  “帝出乎震”意为日出乎辰。后天八卦,冬终乾卦位置。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来自于天文,不只是体用关系,可参考《周髀算经》。《礼稽命征》:殷代将神农四季八月火历改为四季12月火历。《礼稽命征》:“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禹宗伏羲,商宗神农,周宗黄帝。”《周礼?天官》贾公谚疏:“周虽以建子为正,行事皆用夏之正(正,定也,是也,

3、又或政也。)岁。”因为寅月为万物始生之时。天气与地气时差大约1个半月,与人气又相差1个半月。“殷正建丑”上宗神农,又曾改为“建子”。“夏正建寅”是因为岁差造成的。《汉书·律历志》查黄钟为“天统”等。“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镇星。”“推五行,其四行各七十三日,统法分之七十七。中央各十八日,统法分之四百四。冬至后,中央二十七日六百六分。”《

4、周髀算经》:“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冬至十一月,斗建子位,在北方,故曰从坎,坎亦北也。阳气所始起,故曰在子,巽东南坤西南,坤见少晷,阳照三不履九也。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夏至五月,斗建午位,在南方,故曰离,离亦南也。阴气始生,故曰在午,艮东北乾西北,日见多晷,阳照九不履三也。(阳照三不履九,照三者南三辰巳午未,阳照九不履三,不履三者北方三辰亥子丑。)”冬至日影落在坎位叫阳在子,夏至日影落在离位叫阴在午。然后将子午线分成六份用十二地支表示,卦之六爻对应于此。还可以作为《洛书》《河图》和

5、后天八卦的解释。  《周髀算经》:“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昼者阳,夜者阴。春分至秋分,昼之象,秋分至春分,夜之象。”其实早先的历法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观测得出来的,然后又以观测的结果作为根据再进行计算。《淮南子·天文训》:四表测日影杆,所据可能还是《周髀算经》。《淮南子?地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古微书》:浑天仪和地动仪非张衡首创,张衡是根据《纬书》而制造的浑天仪和

6、地动仪,说明尧舜时已经不再竖立木杆测量日影,还说明《周髀算经》是周人祖上所传,并不是周朝人所为,而且是神农时代以前已经过时的方法,看《周礼》等测日影方法并没有商朝时用鼎测量天地变化的方法先进。“浑天者,言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意思是指地球被大气所包裹。“天圆如张盖地方。……极在天中。天空转如推磨。”意思是指地球在北天区内运行。中国古人的混天说与盖天说或宣夜说都是正确的。虽然宣夜说已经失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宣夜古字的形状来进行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意义,即表示混天与盖天也是具有循环性的。《洛书》《河图》为月亮闰年和月的周期算法,《

7、太极图》为太阳年月的周期算法,这些图都曾沦落民间后又重新失而复得。《河图》原来也是一本书,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很多书中有引用的记载。《太平御览》:“《河图》曰:元气闿(音开)阳为天。”《汉书·五行志》:“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河图》《洛书》表示天与地和地与天所对应的数字关系,对于我们今天不懂天文的人是根本无法明白这些关系的,当然也就不明白《易经》的实质内容了。(转自中华历史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