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导读.doc

《大学 中庸》导读.doc

ID:57692786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01

《大学 中庸》导读.doc_第1页
《大学 中庸》导读.doc_第2页
《大学 中庸》导读.doc_第3页
《大学 中庸》导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 中庸》导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中庸》古代的大学之道——《大学》导读刘桂标一、什么是大学?  在现代,一讲起大学,有些人便会想起教育产业中的名牌,如英美的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或中国的北大、清华等;有些人则会想起宏伟的教学大楼,甚至形形色色的国际排名等等。但这些真是大学最重要的东西吗?  昔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讲中说得好:【大学是什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德学兼备的大师,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其实很早就已经了解。宋代大儒朱子(朱熹)在解释先秦儒家典籍《大学》时,清楚地表明:【大学是什么】“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在我

2、国古代,大学即太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高等教育,而其主要的教授内容,就是大人之学,这是相对小学来说的。据朱子所说,古代的小学有如现在的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古之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至于大学,教的则是【古之大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教的东西,是较为经验性的,主要是一般的礼节、待人之道及较容易了解的学科和术科,一般儿童和青少年都容易掌握;而大学教的东西,则是较为理论性的,是读书、做人的道理,以及将道理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层面,须稍为年长及心智成熟者才能掌握。由此可知,古代的大学——大人之学,就是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

3、子的学问。二、物、事、知本、知所先后  古代的大人之学,用学术专门用语来说,主要是工夫论(:成德功夫)。但这里工夫论中的“工夫”并非外国人称为“ChineseKungFu”的“功夫”(武术),而是指道德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成德工夫)。在道德反省方面,中国人甚至比西方人更全面。西方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哲,主张“德即是知”(virtueisknowledge),以为道德主要是理论问题,把握道德理论便是有道德的了。然而,中国人特别是孔子、孟子等大哲,提倡知行并重,认为真正的道德不单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因此,中国哲人很早已有工夫论——有关道德实践的历程和方法的讨论。  此工夫

4、虽不同彼功夫,但却有相似的地方。譬如说,成德工夫有其循序渐进的实现历程,就像武术那样,一招一式,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学习。更贴切的比喻是建筑工程。建筑需要材料,如砂、石、水泥、钢筋等,成德工夫也需要材料,在《大学》,就是工夫的对象,即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等(统称为“物”)。在盖房子时,相应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技术,而实践道德时,相应于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工夫的技术,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统称为“事”)。工夫的对象: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物││││││││对应的技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

5、所先后的涵义】盖房子很讲求地基稳固,因为地基不稳,则整间房子摇摇欲坠;而实现德性也需要把握基础——知道以至善的道德心为根本(称为“知本”),否则成德工夫不踏实,宋明儒者称为“玩弄光景(影)”。另外,建筑楼宇讲究施工程序,须由下而上,层层递进;道德实践也讲究为学次第,须由内而外、由亲及疏,步步为营。《大学》称这种了解为“知所先后”。三、三纲领、八条目为了使人了解道德工夫的要点,《大学》提出了三大原则及八大步骤——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其层次关系请见图一。止于至善明明德新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图一三纲八目的层次关系所谓三纲领,指“明明德

6、”、“亲民”(一说当为“新民”)及“止于至善”,依次为发扬本来光明的道德心,亲近(或革新)人民以推广道德心至社会层面,以及以实现至善的道德心为一切道德实践的目的。此三大原则并非并列的原则,而是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实现三纲领的两个层次】最高的原则是止于至善,指道德实践,须以道德心为基础;而明明德与亲民则是次层原则,明明德指个人层面的道德实践,而亲民则指社会层面的道德实践,都应以道德心为基础。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历程。它们体现了道德实践由内而外,以及由亲及疏的大方向。道德实践须由内而外,因为道德基础是发

7、自内在的道德心;须由亲及疏,因为道德实践由自己亲人开始,再扩充到我们不认识的人,合乎人之常情和常理,使我们更容易将德性实践出来。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两项个人实践工夫的意义较具争议性,我们可以宋明儒学中的程朱学派及陆王学派的看法来说明。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朱子以为,【程朱】格物、致知指“即物穷理”,意即:我们要作道德实践,需要多看儒家经典,并与人多作讨论,这样,才能把握道德价值的意义及道德实践的道理。而陆王学派的代表王阳明(王守仁)则认为,【陆王】格物指正行为,致知指致良知,意即:道德实践的基础在于每个人都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