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 教学设计.doc

《在柏林》 教学设计.doc

ID:57692734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1

《在柏林》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在柏林》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在柏林》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柏林奥莱尔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概述情节。2、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体会人物情感。3.、从小说情节中了解社会背景,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4、通过对比阅读,概括总结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体会小小说情节中的铺垫和蓄势。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教学难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一方面,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消除过战争,另一方面,战争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古今中外,有许多文艺作品,诸如诗词、小说、戏剧

2、、电影等都反映过战争题材。你知道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呢?学生交流。展示。同学们确实搜集了很多的资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板书:《在柏林》。二、朗读课文:1、下面请听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读课文。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尽量读出情感注意语速和语气。3、请一个同学范读课文,点评。三、概括情节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吗?明确: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后备役老兵,在上前线前,将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

3、,妻子奇怪的举动遭到了别人的嘲笑,老兵说明原因后,车厢里一片静寂。方法: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四、质疑探究读完文章后,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请大家举手交流。问题:1、小说题目与内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在柏林》?2、为什么老妇人会精神失常?从哪里看出来的?3、小姑娘的两次笑,说明了什么?4、文中的两次静,有什么区别?5、为什么静得可怕?6、老妇人的声音为什么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7、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儿童?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8、老妇人的身体为什么虚弱而多病?9、为什么老妇人会数“一、二、三”?……

4、……Ppt出示这些问题,请学生探究回答。所有问题的答案均指向文章的主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使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介绍这篇小说的背景。Ppt展示一战的史实。师:这篇小说其实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战争的残酷的呢?提示:从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分析。情节设置上:运用了铺垫、伏笔和留白。从文中找出铺垫、伏笔(悬念)、留白。人物形象上,老妇人和老兵的形象正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五、拓展提升,对比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外材料《致命的母爱》,读后谈谈感受

5、。学生阅读,交流。师生评价。思考:两文有什么共同点?各抒己见,交流展示。明确:都是微型小说;选材上都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主题都与战争有关;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结尾都出人意料;都运用了伏笔和铺垫的手法;教师小结:同学们,读过这两篇小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战争面前都被残忍的毁灭了。我们不禁要问:战争的阴霾何时才能驱散?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的感悟和收获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