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

ID:5767232

大小:82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4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_第1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_第2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_第3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_第4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某工厂仓库的楼盖建筑平面图,如图一所示,环境类别为一类。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5.5kN/m2,楼盖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竖向承重结构体系采用外砖墙和钢筋混凝土内柱承重方案:1.设计资料(1)楼面恒载:楼面面层用20mm厚石灰砂浆粉刷。(2)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梁内受力纵筋为HRB335,其他为HPB235钢筋。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墙厚240mm,板伸入墙体120mm,次梁伸入墙体240mm,纵墙在主梁端部处有外伸扶壁120mm×370mm,主梁搁置长度370mm。

2、柱截面350mm×350mm。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的跨度为6.3m、次梁的跨度为7.5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1m,L02/l01=7.5/2.1=3.57≥3,因此按单向板设计。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2200/40=55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80mm,取板厚h=80mm。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8~L0/12=7500/18~7500/12=416.7~625mm。考虑到楼面活荷载比较大,取h=500mm。截面宽度取为b=200mm。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5

3、~L0/10=6300/15~6300/10=420~630mm,取h=600mm,b=300mm。楼盖结构平面图布置图见图二。3.板的设计⑴荷载板的恒荷载标准值水泥砂浆面层:0.65kN/m280mm钢筋混凝土板0.08×25=2kN/m220mm石灰砂浆0.02×17=0.34kN/m2小计2.99kN/m2板的活荷载标准值:5.5kN/m2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于是板的恒荷载设计值g=2.99×1.2=3.588kN/m2活荷载设计值q=5.5×1

4、.3=7.15kN/m2荷载总设计值g+q=10.738kN/m2,近似取为g+q=10.3kN/m2⑵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500mm×2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按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ln+h/2=2100-100-120+80/2=1920mm<1.025ln=1927mm,取L0=1920mm。中间跨11L0=ln=210-200=1900mm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所示三。⑶弯矩计值由表一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αm分别为:边跨中,1/11;离端第

5、二支座,-1/11;离端第二跨中,1/16;中间支座;-1/14。故M1=-MB=(g+q)l201/11=10.3×1.9202/11=3.82kN·m2Mc=-(g+q)l201/14=-10.3×1.92/14=-2.94kN·m2M2=(g+q)l201/16=10.3×1.92/16=2.57kN·m2表一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计算系数αm支承情况截面位置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跨中AⅠBⅡCⅢ梁、板搁支在墙上01/11二跨连续:-1/10三跨以上连续:-1/111

6、/16-1/141/16板与梁整浇连接-1/161/14梁-1/24梁与柱整浇连接-1/161/14注:⒈表中系数适用于荷载比q/g>0.3的等跨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⒉连续梁或连续单向板的各跨长度不等,但相邻两跨的长跨与短跨之比值小于1.10时,仍可采用表中弯矩系数值。计算支座弯矩时应取相邻两跨中的较长跨度值,计算跨中弯矩时应取本跨长度。⑷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板厚80mm,h0=80-20=60mm;板宽b=1000mm。C25混凝土,α1=1.0,fc=11.9kN/mm2;HPB235钢筋,fy=210kN/mm2。板配

7、筋计算的过程列于表二。11表二板的配筋计算截面1B2C弯矩设计值(kN·m)3.82-3.822.57-2.94αs=M/α1fcbh020.0890.0890.0600.069ξ=1-0.09340.09340.0620.072轴线A~BD~E计算配筋(mm2)AS=ζbhofc/fy318318211245实际配筋(mm2)Φ8@150AS=335Φ8@150AS=335Φ8@200AS=251Φ8@200AS=251轴线B~D计算配筋(mm2)AS=ζbhofc/fy318318211×0.8=169245×0.8=1

8、96实际配筋(mm2)Φ8@150AS=335Φ8@150AS=335Φ8@200AS=251Φ8@200AS=251计算结果表明,ξ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原则;==0.31﹪>=0.45=0.45×=0.27﹪,也大于0.2﹪,符合要求。4、次梁的设计按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