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64539
大小:19.0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31
《送好最后一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送好最后一程 在我采访的超过200个临终病人里,大多数在知晓自己患上绝症后,第一反应都是这一句:“不,不是我,不可能是真的。”无论病人是在一开始就被直接告知真相,还是起初蒙在鼓里,后来通过自己观察推测出来的,最初的反应都是否定。 当有人对病人不甚了解,就过早地、贸然地告诉他病情;或者没有考虑到病人是否准备好接受事实,想着尽快“敷衍搪塞过去”,病人伴随诊断结果而来的焦急否定就会格外明显。否定,至少称之为部分否定,基本上是所有病人都有的情绪反应,不仅仅体现在患病初期和紧随其后的接受阶段,以后还会时不
2、时地有所体现。 第一阶段的否定反应不会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愤怒、狂躁、嫉妒,甚至是憎恶之情。下一个常见的问题亦随之而来:“为什么是我?”6/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从患者家庭和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相比否定阶段,愤怒阶段尤为难熬。因为这种愤懑犹如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激发。在这个阶段,病人不管看什么,都会引发满腹牢骚。病人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人遗忘,就拔高嗓门儿说话,提出各种要求,抱怨个不停,寻求更多的关注,诸如:“可别忘了,我还活着。你们能听见我说话,我还没死呢!
3、”这大概就是他生命尽头的最强音了。 倘若有人对病人施以尊重和理解,有人抽出点儿时间给予关怀,他很快就会降低音量,减少满含怒气的要求。他因此知道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有人关心,在能力范围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做什么都行。6/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可悲的是,我们很少去思考病人的怒气从何而来,还以为是对方在针对自己。其实病人的怒火和发火对象没太大关系。一旦医护人员和家人也开始针锋相对,结果呢,他们自己气得火冒三丈,还换来病人的变本加厉。他们只好采取回避的方式,要么缩短探视时间,要么减少查房次数
4、,甚至找一些不必要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全然不知这些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讨价还价阶段作为第三个心理反应阶段,并不广为人知,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是了解以后对病人同样有帮助。如果第一阶段我们没能正确面对令人悲伤的现实,而第二阶段又满怀怒气地抱怨他人和上帝,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也许能顺利地达成某种共识,从而推迟一些命定之事的发生。“如果上帝决定将我们召回,他不会理睬我的愤怒要求,那么如果我好言相告,他或许会回心转意。”对于这种反应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是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提出某个要求时常用的逻辑。 晚期重症病人
5、也会采取相同的一套方法。他知道,根据过去的经验,只要自己表现不错,就有机会得到一点儿奖励,实现一个愿望。他的愿望首先是活得久些,然后是能有几天彻底远离疼痛与不适的烦恼。6/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当晚期病人再不能否定自己的病情时,当他被迫忍受没完没了的手术和住院治疗时,当他病症越来越多、身体愈发虚弱憔悴时,他就很难一笑置之了。他冷淡麻木、清心寡欲的状态,他生气懊恼、怒气冲冲的样子,都将很快被浓浓的失落之情取代。这种失落感可能表现各异:得了乳腺癌的女人会担心身材走样;患子宫癌的女人会觉得
6、自己不再是女人。但是病人所要经历的失落远不止这些。 无休止的治疗和住院加重了经济负担;最初还可以奢侈一下,后来就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了。长期治疗和住院的高昂费用迫使患者卖掉不多的家产,再也无力负担用以安度晚年的房子,无力承担孩子的大学费用,许许多多的愿望都化为泡影。 对于每一位与患者打过交道的人来说,所有的抑郁缘由都毋庸赘述。然而,我们常常忘了病人在准备与这个世界作最后告别前,所要预先经历的悲伤。倘若让我来区分抑郁的两种情况,我会分成“反应性抑郁”和“准备性抑郁”。前者在本质上与后者截然不同,需要区
7、别对待。6/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如果患者尚有足够的时间(即不是猝死),并且在前面几个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帮助,那么他最终将会进入对自己的“命运”既不感到沮丧也不愤怒的阶段。他已经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对活着的人,健康的人,对那些不用这么早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的嫉妒与愤怒。他会哀悼即将失去的人和事,无论他们对他而言多么意义深远抑或精彩纷呈。带着某种程度的期待,他开始思索生命的终点。患者感到疲倦,越来越虚弱。他需要打几个盹儿,或者多睡睡,这种情况不同于抑郁阶段对睡眠的渴望,并非出于逃避现实,或者
8、想要在梦境中短暂忘却疼痛、不适与瘙痒难耐的感觉。患者需要睡眠的理由已經如同婴儿那般单纯,只不过前者日益增长,后者日益缩短。这种情况并不是屈服或绝望下的“自暴自弃”,也不是“有什么用呢?”或者“我已经撑不下去了”的感觉,尽管我们不时也能听到这些论调。6/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进入接受阶段并不意味着快乐。那是一种内心异常空洞的感觉。彼时疼痛退去,抗争结束,如一位患者所形容的那样,进入到“生命尽头前最后的休息时刻”。这个阶段,与患者相比,家人反而需要更多的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