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

ID:5765723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4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_第1页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_第2页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_第3页
资源描述: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培训1、制造传感器时应变计的选择:   (1)基底厚度在20~30um最佳,厚度均匀。选择方法:可以对着灯光看,颜色均匀,如不均匀说明厚度不均匀;   (2)应变计丝栅一般是通过化学腐蚀出来了,其电阻一般也通过化学腐蚀来调整,这些工序由人工操作难免会出现一些过腐蚀或欠腐蚀的情况,所以我们选择应变计时要通过100倍投影仪检验;   (3)选择应变计阻值差在0.2Ω内的贴同一只传感器上,即选择阻值接近的分组贴,宜于下道工序零点补偿的调整,提高质量;   (4)同批应变计应同批

2、使用,保证应变计的温度系数一致,有利于下道工序零点温度补偿的调整,提高质量。因为同批应变计使用的材料箔材是同批的,热处理等工艺都相同,能较好地保证温度系数的一致性。   2、对应变粘贴剂的要求:   (1)粘贴强度大,抗剪强度高;   (2)弹性模量较大且稳定性好;   (3)热膨胀系数小;   (4)电绝缘性能好;   (5)涂刷流动性好,胶层薄(0.005mm左右),目测为清淡,无刷印;   (6)固化时体积收缩小;   (7)蠕变和滞后小;   (8)耐湿热、耐老化、耐疲劳性能好;   (

3、9)配制方便,固化工艺简单;   (10)对人体无害或毒害较小,且易保存。   3、传感器弹性体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几原则:   (1)弹性元件应变区受力单一,应力分布均匀;   (2)支承区尽量形成刚性固定,安装力远离应变区,必要时采取柔性隔离技术;   (3)加载、承载的压头、压垫设计,应使加载线与弹性元件中心线重合,保证加载点稳定不变;   (4)弹性元件的结构和外壳设计应尽量消除或减少力学干扰因素(横向力、弯矩、扭矩)的影响,把性能波动减至最小;   (5)若结构条件允许,尽量采取过载保护措

4、施,提高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6)弹性元件应变区贴片处应开敞便于贴片作业,贴片表面尽量为平面并容易安装加压固化夹具;   (7)弹性元件粘贴电阻应变计处便于防护密封作业,焊接膜片的钢度及焊接坡口设计合理,保证密封质量;   (8)在结构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制造工艺,作到设计为可制造性服务;   (9)在结构设计时还应考虑可靠性,即称重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就是考虑可靠性的称重传感器设计;   (10)工艺设计应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和工艺流程网络化的统计制程管理。   4、制造工艺方面:   结构是基础,

5、材料是关键,工艺是核心,传感器的制造原理已定死,不能改变,现竞争靠的就是制造工艺,工艺的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技术。   (1)应变计不要一买来就使用,最好要自然时效3-6个月,消除残余应力;   (2)应变计要在100倍投影仪下外观检查,因为丝栅是腐蚀出来的,难免会有过腐蚀、欠腐蚀的情况;   (3)应变计阻值检查;   (4)胶层不能太厚,打磨时要平,如不平则胶层厚度不均匀会产生滞后;   (5)清洗时要按同一个方向擦;   (6)聚四氟乙烯薄膜厚度在0.07mm为适,由于聚四氟乙烯薄膜的摩擦

6、系数低,所以作为一个滑动膜位于电阻应变计和高温橡胶板之间,允许高温橡胶板和其上的压块有自行活动的余地,而又不影响电阻应变计粘贴位置的准确性;   5、稳定性处理方法:   (1)热处理法:反淬火(深冷急热法)、冷热循环法和恒温时效法;   (2)机械法:脉动疲劳法、超载静压法和振动(共振)时效法;   (3)所有元器件都要老化处理。   6、设备方面:   (1)要测试C3级精度的设备精度要优于0.011%,杠杆机和叠加机的精度不够,其最高也就在0.02%左右;   (2)载荷点的选择0~500

7、,500~2000,2000~3000,75%分度都要有;   (3)砝码最好不要交换,即回程中不要有进程,进程中不要有回程;   (4)恒温时间要足够,一般在8-10小时,蠕变恢复超差很有可能是恒温时间不够引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