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

ID:57613688

大小:1.25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8-29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_第1页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_第2页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_第3页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_第4页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接触电能传输研究现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广义地说,无接触电能传输(ContactlessPowerTransfer,简称CPT)技术泛指一切借助某种载体实现无直接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技术。其中,“载体”包括激光、微波、RF无线电波、以及电磁场近场耦合等。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是基于电磁场近场耦合的CPT技术,因此狭义的CPT技术专指这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综合利用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及控制理论,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CPT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或者不同的研究团队有着不同的名

2、称,如生物医电领域称为TET(TranscutaneousEnergyTransmission)技术,在其他领域也称为WET(WirelessEnergyTransfer)、CPS(ContactlessPowerSupply)、CLPS(ContactlessPowerStation)、IPT(InductivePowerTransfer)及ICPT(InductivelyCoupledPowerTransfer)等等,总而言之,所有这些不同的名字都指代着相同的东西,即通过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实现

3、电能无接触传输的技术,这里,我们统称为CPT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arinSoljacic教授等提出一种“Witricity”技术,基于磁共振原理实现较大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2006年底他们展示了可实现2m距离60W功率传输的演示系统,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轰动。它的原理是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构成了一个磁场耦合共振系统,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会产生共振,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了能量的传输。这种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能量

4、损耗较小,传输效率高,传输性能稳定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这种技术吸引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此外,还有一种将电能以微波或激光形式远程传输,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这种方式由于传输距离远,系统稳定性较差,发射器发射的大部分能量损耗在传输空间中,致使电磁辐射大、传输效率低,目前这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还较少。通过中国知网,目前能搜索到的国内关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的文章大概有150篇左右,其中期刊大约有100篇,硕、博士论文有50篇左右。这些文章的内容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来

5、实现无接触传能的,偶尔有几篇提到用微波的方法实现无线传能,而采用witricity实现无接触电能传输的还鲜有文章。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国外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基础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有很多产业化的产品问世。下面我们将从CPT技术、Witricity技术和微波或激光技术这三方面来详细介绍一下国内外各个科研机构的研究现状。1.CPT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外研究CPT技术的研究团队主要有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

6、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等,他们先后开展了CPT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孙跃教授为首的团队于2002年初开始对CPT技术进行研究,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重庆市重点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系列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掌握了CPT技术的主电路拓扑、控制策略、磁路分析等相关技术原理场空间散射和不均衡问题,提出功率磁场聚集技术,以实现局部近似间;针对任意方向拾取问题,构建了具有磁力线方位自动跟踪能力的由度拾取机构;针对传统单向能量传输带来的能量回馈困

7、难等问题,基于调幅控制的双向电能高频变换拓扑及相应的控制算法;针对大范式CPT系统,提出能量的无线组网技术,以实现网络化方式扩大非接的距离;针对城市电气化轨道交通,提出了一套基于CPT技术的供电绕CPT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尤其是在高频软开关谐振变换器及非线性行为分析等方面,该团队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数十篇论文,拥有已授权专利一项,并与奥克兰大学的呼爱国博士(PatrickAiguoHu)合作,积极推进该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同时他们也进行该技术的应用推广。2004年,该团队研发了适

8、用于手机等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非接触充电平台;2006年,设计了多分区可独立控制的非接触供电桌面电源,并申请发明专利;2006年,开发出2000W功率容量的CPT电源系统;2008年,与国内某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开发出用于石油钻井设备的非接触式信号与能量传输装置;2008年,与国内某企业合作,开发出非接触式引信感应点火装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以王慧贞高级工程师为首的团队向航空电源研究发面发展,他们讨论了绕组位置和气隙对可分离变压器参数的影响,并利用电磁场软件ANSYS进行了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