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

ID:57596339

大小:425.3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28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_第1页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_第2页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_第3页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_第4页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雕塑史构建问题及方法20XX年《美术研究》第1期刊登了着名艺术史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方闻先生撰写的《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一文。文章富于挑战性地解释了“(中国雕塑)如何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古老的严格的“正面描绘”人像风格,逐渐朝中唐时期(公元8世纪)愈发自然和三维立体的空间表现的演化”。正如方闻先生所言这是“运用发端于西方艺术史的分析与诊释的方法,适当加以调整、扩展来解析非西方视觉作品的本土观念与范式”。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尝试,无疑给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雕塑史之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历经上千年的自然侵蚀与人为损坏,

2、中国雕塑仍有大量原作遗存,可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都堪称世界雕塑大国。况且随着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现代田野考古的新发掘,其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新石器时代到19世纪末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中国雕塑佳作可供观赏与研究,遗憾的是20世纪前以绘画和书法为中心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从未把雕塑放置于艺术史着录、评价的范围内。有学者将艺术史雕塑的缺席归因于自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始的中国传统艺术史,一直表现为有名艺术家的历史,而雕塑以及建筑、工艺美术等为无名工匠所创造,不能荣登大雅之堂。这听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史实,六朝以前的绘画与书法又何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呢?与其说出于

3、工匠的无名,不如说中国雕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未实现可独立观赏艺术品之角色的定位。加之操作所需较大的劳动强度及复杂的工作程序严重阻碍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参与,难以开展关于雕塑自身的反省、整理等理论性工作。与中国雕塑长期游离于中国艺术史之外相比较,发端于文艺复兴晚期的西方艺术史,一直以雕塑、绘画、建筑为研究的中心。最初瓦萨里的《名人传》不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史作了详尽地论述,而且创造西方艺术史生物学模式的研究方法论,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升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昔日的工匠一举成为社会名人。随后雕塑艺术本身的发展演变,以及雕塑家对美和完善的追求成为艺术史家研究和说明的主要对象。这种境

4、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至今影响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意识到雕塑、建筑以及工艺美术所涵含的人文价值。首先在操作层面上新兴的美术教育机构将西方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纳入教学(建筑则置于理工科学校)。西化美术教育体制的引人有力地改变了中国人以绘画、书法为中心的艺术史观。尽管传统的中国雕塑由于其作坊式的传授或家族传承的方式不能轻易地纳入现代雕塑教育之中,持传统雕或塑技艺的工匠之社会地位仍没有大的改变。但是相对西化教育与评判标准的雕塑则迅速上升到与绘画同等的至上地位。“雕塑”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式确立,代替传统概念“雕”、“刻削

5、”以及“捏塑”等,愈来愈为中国人接受。中国雕塑史亦随新兴的、现代艺术史的诞生而产生。可是面对丰富的遗产和与日俱增的新发现,中国雕塑史的研究似乎一筹莫展。作为美术史研究所依赖的三大资源文献、作品、口述,对于中国雕塑史来讲,仅占作品资源唯一优势。古今受历史学影响以文献为中心的美术史,使雕塑史难以在文献缺席的境况下进行。这点可以说是雕塑史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20世纪初至今中国雕塑史从无到有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20世纪初,中国雕塑开始作为艺术品进入已建立现代美术史体系的西方和日本的学者之研究视野。从1902年至1903年日本学者

6、伊本忠太调查华北古建筑、云岗石窟开始,在20世纪前20年里先后有关野贞、常盘大定、田中保逸、法国人沙碗、瑞典人喜龙仁等学者调查、整理了中国境内主要的陵墓雕刻、石窟造像,并有学者如大村西崖、喜龙仁等着书立说,最先将中国雕塑载人美术史。国外学者对中国雕塑地面遗存进行的初步研究,以及国际艺术品收藏界开始关注中国雕塑的收藏价值,改变了中国人对古代雕塑轻视的态度,三四十年代传统知识分子以及接受西方教育的新一代知识青年有组织地开始调查中国雕塑遗存,代表人物有建筑家梁思成、雕塑家王子云、历史学家向达、画家张大千等。这一时期中外学者对中国雕塑的研究主要借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同时参考

7、历史学分期法及考古学类型法,还没有到提问题阶段,但是已经基本搞清楚以西方雕塑为参考标准的中国人造物有什么及其大概面貌如何。二、沉寂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西方为模式的中国雕塑教育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雕塑家的社会地位今非昔比,秉承传统雕或塑技艺的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亦有改善。但是雕塑史研究的进展由于国家文化导向与政治体制的影响,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对于古代雕塑的进一步研究没有充分开展,甚至大量古代遗存由于政治原因遭到严重破坏,前期调查发现的地面陵墓雕刻与石窟寺造像基本归属与历史考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