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

ID:5758559

大小:510.00 KB

页数:84页

时间:2017-12-24

上传者:U-3204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人教八上全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六、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1.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2.北京人生活的时代?3.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4.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2.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3.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4.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即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群体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70万一20万年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氏族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 讨论: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课外活动)   1.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2.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2.能力目标: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三、教学建议①教师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片、实物、影音资料。如果可以不妨让学生课后也去收集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资源。②充分利用地图,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置中国史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体现社会学科对综合的追求。③以各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秋游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陶塤两个字,问学生怎么念?知道是什么吗?(陶塤xun: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二)讲授新课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有什么作用?(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旧: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看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出示古代世界地图[猜一猜]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为什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2.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猪牛羊等)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一、课程标准: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3、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4、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四、教学过程:看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看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看人面鱼纹彩陶盆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看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看“稻谷遗存”图      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从中反映出什么?(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看黑陶钵图,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制作黑陶、造型、绘画)讨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完成下表)  生活区域距今时间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约7000年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木结构长屋水稻牛黑陶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         气候干燥河流少          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麦、粟猪彩陶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思考: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再看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1牛角号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2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现象?(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龙虎堆塑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贝壳堆塑的龙,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看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思考: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它会口朝下,汲满水后,口会朝上。重力平衡原理)4.这说明了什么?(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讨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艺术:绘画、音乐、舞蹈、饰物②初步的科学知识③宗教信仰④图腾崇拜小结:请同学谈谈本课的收获。作业布置:作业本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历史传说与现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关系。三、教学方法 (1)自主式学生学习。(2)讨论式学习方法。四、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教师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在当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当时的人们还不能以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他们的前辈们的故事,就慢慢地形成了故事传说。我们将在第三课中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新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和世界有哪些英雄史诗?看哪一组搜集多?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中国藏族《格萨尔王传》活动:老师要求我们四组同学每组用3分钟时间讲一下每一部英雄史诗的故事梗概,看哪一组同学讲得更好?  学生讲故事略(尽可能以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到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中国北方的半坡氏族文化遗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样,已经有了原始的经济生活和原始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们却把自己的共同贡献归到一二个英雄的身上呢?传说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历史上又称“军事民主制时期”,是氏族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期,是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时期。用恩格斯的话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在当时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领导,才能够齐心协力,战胜自然。同时,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经常发生,战争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也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带领他们不断地取得胜利。历史就进入了“英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当时还处在文明的前夕,文字作为流传文明的载体尚未产生,当时的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着他们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传说时代”。这些史诗所反映的历史传说是否是真实的?史诗所述的情况,同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如《荷马史诗》中叙述的特洛伊战争,在这一时代曾经发生过。但不一定与史诗中叙述的情况相同。所以它能从侧面印证历史事实,它属于第二手资料。在中国。虽然没有史诗,但有许多远古时代的传说,你能说出中国远古时代有哪些你所知道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燧人氏、有巢氏、炎黄传说、夸父逐日、共工头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尧舜禹禅让传说、大禹治水传说等以上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很多故事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意义的只有三个:炎黄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和大禹治水传说。为什么黄帝能成为中华民族(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炎帝的传说,并讲讲炎帝对社会的贡献。学生回答略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黄帝的传说,并讲一下黄帝对社会的贡献。学生回答略你以哪些理由来证明一下黄帝为什么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学生回答略请学生阅读书本中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并思考课本中的两个问题。根据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原始农业、手工业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原始音乐也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为什么都把这些贡献都归到炎帝、黄帝他们的呢?《史记•黄帝本纪》一段话:帝尧者,放勋。黄帝之玄孙。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注:昌意,黄帝的长子。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这段世系的排列不一定正确,但从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来看,说明了什么?说明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尽管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但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你能讲一下吗?学生回答略。关于大禹,我们知道还有一段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学生回答略。对于这两个故事,老师有两个疑问,第一,你认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田园色彩的,没有带有丝毫血腥味的“禅让”吗?第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传说,反映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第一、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是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斗争的产物,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选举一个有能力的人成为部落首领,显得特别重要。但同时,在当时私有制已经得到一定发展时,一部分人对“家天下”已经有了相当的渴求,使得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而不可避免也带有血腥味。  第二、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在当时,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水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同时大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疏导”的方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新课小结)归纳: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字产生前夕,先民们的代代相传,以史诗或传说的形式保存了古代先民经历的历史,因此,这部分的传说、史诗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但同时,又因为时代久远,史诗、传说都是后人整理的,因而有很多内容与历史不相符合,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贡献,更不能当成历史。教学板书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什么是传说时代?二、英雄史迹1.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2.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三、华夏族的人文初祖1. 炎帝的传说与贡献 2. 黄帝的传说与贡献3. 尧舜禹禅让传说4. 大禹治水传说  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2.让学生能明白文物保护中最主要的矛盾。3.让学生探讨保护文物应从解决怎么样的矛盾做起。4.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的能力。5.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和环保等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文物保护中所遇到的矛盾,解决了矛盾也就解决了怎么保护文物这个问题。三、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资料。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古人类遗址,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古人类的其他如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以及使用火等等,那你们有没有自己去旅游过什么古人类遗址吗?有没有听过关于破坏古遗址的啊?学生回答:没有。老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对于历史遗迹有进一步了解,那我们今天就去旅游一下北京和其他的几个地方。学生:好啊!   角色扮演:在去旅游前,我想提一些要求,旅游时候要注意的是,你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带着你们的任务去旅游,结束后要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组:文物保护局,局长   第二组:旅游开发局,局长   第三组:城市建设局,局长   第四组:商业建设委员会,主席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旅游的时候为自己单位找项目,为自己单位的利益创收想办法,不考虑文物保护、长远建设等因素。   当然,我们今天要去旅游的主要是文化古迹,所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旅游小常识,文物的概念和文物的重要性。通过看图片、讨论后,得出文物的重要性以及文物的概念。1.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2.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   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以及文物的概念。情景设置: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旅游,地点从宁波出发,用直升飞机在北京山顶洞降落。看到了北京山顶洞,以及在龙骨山上的俯视图景。(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及看图片①)    下山到北京人遗址的时候,经过很多地点,根据地质学家介绍了很多关于目前的地质灾害等,并且保护委员会接待我们并告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面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危机,再不采取行动,周口店遗址甚至会有被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的可能。(比较今天的周口店,看书P19页和图1—33②)   从北京周口店回来,我们还看了一下长城(教材七年级上册图5-67“明长城”与书中P19页图1—35比较③),因为时间有限,就坐回来的飞机,在浙江定海降落,因为三年前定海的建筑风格既保留有汉文化传统,又吸纳了西洋石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值得一看,想不到现在的古城就这样被拆了。讨论与思考:在旅游后,你们各单位对开发自己的项目有什么感想,在不考虑其他单位的情况下,你们又是怎么样?(在讨论前先对北京城市建设现状的作介绍,对商业建设对下岗工人的帮助,以及文物遗址开发对旅游的作用都作一定的引导,引导学生在遗址或者古城开发旅游、开发商业、建立新城区,当然,也要引导文物保护作出一些强烈措施,如:不准开发旅游等。④)讨论后先做简单总结:可能这样会对很多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矛盾存在,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刚才你们那样做会不会对文物保护以及以后的长远发展都会有很大的阻碍?那我们怎么样去解决这些矛盾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观看一些材料。(三峡工程与文物保护问题)   看完图片,请同学结合刚才所观看的图片阅读P20三则资料并思考:文物保护中会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呢?⑤   小讨论,总结:资料一: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资料二: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料三: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可能在保护文物和建设的时候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那我们怎么去解决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土地开发商人的做法以及北京周口店⑥采取了那些措施。   看完之后,我们从这两个例子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我们结合刚才旅游所看到的,想一想,我们能按照我们刚才不考虑其他因素地去做吗?能不能不想其他的,只抓眼前效益而不顾以后的利益呢?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呢?   [大讨论]   总结:我们应该解决在文物保护和其他方面的矛盾,我们又如何去做呢?我们应该保护身边的文物做起,从小事情做起。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这里有哪些是文物,一.调查本地的文物古迹,二.了解它们的珍贵之处及现状,三.提出可采取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做到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课堂小结:本课向大家展示了很多关于文化遗址的相关图片,同时也讲述了很多文化遗址的现在的状况,遗址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同时也和城市建设以及开发有很大的矛盾,那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做好城市开发,也要开发旅游,但是保护文明遗址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作业:   一、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文物保护的感想!   1、增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2、字数:300字左右。   二、课后大家可以开展一个辩论赛,辩论题目可以定为:旅游开发是否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正方: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保护,反方:旅游开发不利于文物保护。   文物感言:⑦现存的文物,穿越时空,经历坎坷,遭逢了多少幸运,躲过了多少劫难。有多少人为之呕心沥血,有多少人为之耗尽生命。面对文物,我们读到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太多的神奇,我们体认了太多的尊荣,我们更感谢太多的幸运! 文物是先人创造的,它属于前人,也属于今人,更属于后人。我们要尊重先人的创造之功,要尊重前人的保全之力。我们欣赏、借鉴、使用文物的时候,绝对不可有任何疏忽、轻慢。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尽量完好地传之后代。这是对前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责任的尊重。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只不过是这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庄严地担负着责任和道义。继承文化,保护文物,薪火相传,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那种把祖宗留下来的“金饭碗”当作破铜烂铁一样拿到市场上去叫卖换钱的做法,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对文化的亵渎!文物创造不易,文物保护更难。传到我们手中的文物,是文物的幸运,更是我们人类的幸运!文物的脆弱性,以及其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的特点,就要求人们要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这不是神话,而是文明,是修养,是职责,是历史的良知,是神圣的使命。敬畏文物,就是要精心呵护文物、保全文物,决不可“视民族文化如敝屣,以古人遗宝为利薮”(郑振铎语)。保持文物纯粹的文品格,远离商业功利主义的侵染,让文物及博物馆永远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资料A:1.文物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其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2.文物的重要性: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恢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诸多奥秘;凭借文物,我们可以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资料:①.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镇西的龙骨山上。1929年12月,在这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了40多个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特别是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及稍后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发现,成为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确立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北京人用火遗迹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⑤a.春节一过,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再度吹响号角,进入攻坚战。被文物界列为地面文物“三大件”的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巫山大昌古镇的保护工作目前全面进入关键时刻。白鹤梁:建“水下博物馆”2月8日,记者从重庆涪陵区博物馆获悉,备受关注的涪陵白鹤梁题刻主体加固工程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的兴建即将动工。三峡水中一号保护文物──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梁上的题刻、图像有1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美誉。同时,它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淹没于长江水下。为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用“无压容器”概念修建水下原址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已获通过。按照这个“就地保护方案”,将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建一座水下博物馆。因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放水过程中形成的紊流,将冲蚀破坏题刻表面和淘蚀题刻的裂隙凹槽,而水位提高后又会使题刻区梁体的稳定性减小。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文物工作者去年开始对白鹤梁本体及题刻表面进行加固保护,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工程即将动工,据悉两个枯水季节可将该工程的关键部分完成。张飞庙:原样异地搬迁 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云阳张飞庙的搬迁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已全部搬到云阳县张飞庙新址的建筑原件将被一一复原。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山流水”等12处石刻周围已被全部清理干净,做好标记。位于原址上游30千米处的张飞庙新址建设已完工。目前,文物工作者对张飞庙旧址的拆除、考古工作已经完成,拆除面积约1604平方米,大的构件约10余万件。除了建筑构件,馆内丰富的碑刻字画等文物也已丝毫无损地拆下来。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世界文明的诞生为中心概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从标志人类文明演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本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原始采集、游猎向农业文明的嬗变。从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来看,四大文明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各具地域特征的文明,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本课就是围绕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分别梳理出古代四大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二、教学目标: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4.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本课首次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2.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描述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环境特点,如大河流域、地中海、热带丛林等,并由此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描述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例,并由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析;归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与其在历史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评析。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采用发现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先让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个总体印象,再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理一理的方式了解埃及的发展脉络,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学古巴比伦的内容。第二课时采用“讨论”和“活动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呈现资料,创设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知识积累中培养能力。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趣,以图定位 活动一:认祖归宗教师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长城典型建筑。请学生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大家都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欣赏、辨认,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直观图片及辨认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稍作感性认识。)活动二:定点定位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确认四国的大致位置。教师过渡:人类文明已进入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不禁要问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的?是什么催生了早期文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仅对了解历史有用,而且还会对我们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借鉴作用。(二)新课教学1.尼罗河的赠礼(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请学生读《古代埃及地图》,思考讨论:①描述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②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③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2)古代埃及的发展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学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公元前3500年   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    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最强盛  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    被波斯所灭(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3)概括观点理一理:分析古代埃及兴起的线索     优越的自然条件       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        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新月沃土   在学习了古代埃及方法的基础上,本目内容以学生自学、主动探究为主。教师请学生观察《新月沃地》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你能说一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②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③早期居民有哪些?④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学生自学、探究(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3.启迪探索(1)早期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2)你能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吗?(三)本课小结:你点我评:(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2)本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            (3)本节课你的表现:(四)教学提纲:            古埃及          尼罗河文明古国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奥秘,了解了这两大文明的起源。今天我们将继续揭开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二)新课教学   1.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 教师出示资料: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的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后来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了一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教师设问:(1)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2)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3)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吗?(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抛出以上几个问题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结合书本知识讨论后逐一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后得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教师过渡:了解了古代印度的灿烂文明之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长江之歌》。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河与长江的歌曲?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长江和黄河呢?由此引入。2.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2-5并结合已学的知识探究:(1)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2)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读图回答。在我们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文物资料,下面我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回考古学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图案?这体现了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铜器、某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问: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这些文物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正是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水利自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才使人类因地制宜率先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从而促使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并逐渐出现了国家,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也就在公元前2070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三)总结升华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人类文明都源于大河流域,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课内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教师可出示表格,这样安排即能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能及时整理和纠正疏漏之处。)文明古国地域年代共同性原因探究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是:在大河流域文明内容的基础上,从城市出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等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各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本课时内容着重从“城市开始出现”和“王权神圣”来展现人类社会的早期国家形成,勾勒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成就和特色。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二、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观察和认识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四、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进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五、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一)城市开始出现教师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1、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2、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有没有相同之处?4、同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5、看哪一小组能画出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教师出示《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区》的图片:学生角色扮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古代印度的富翁,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布局。接着提问:听了富翁的介绍,你有何感想?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穷人的住处吗?(二)王权神圣出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2、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尚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提问:1、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2、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3、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出示大禹的图片,提问:1、他是谁?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2、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3、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他当上首领的方法和他父亲一样吗?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4、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小结:教师提供关键词:城市、国家、法老、大禹、王权。学生根据这些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紧跟上一课时内容,以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为序,刻画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本课时着重从国家形成后社会出现的等级分化和统治者以军队、刑法等为统治工具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两方面来教学。教材内容中外混编,逻辑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2)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3)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四、教学方法   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模式开展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五、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一:展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你觉得它“奇”在何处?2、有人说“金字塔的每一块大石上都有一个埃及奴隶的冤魂”,说说你的理解。(一)分化的社会一、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出示:1、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2、填写种姓制度示意图、并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3、活动:根据阅读卡表演小品二、商王朝1、出示大禹鼎,提问:你知道大禹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2、出示“商王大墓图”、“带枷的奴隶俑”“戴手梏的陶俑”组图。问:这组图说明了商朝社会的什么现象?3、看书阅读思考:哪些事例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过渡:1、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2、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由此引出“军队与刑法”一目。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二)军队与刑法一、古代国家军事实力1、出示图2-18,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2、出示材料“妇好墓随葬品”    十六个人殉、六只犬殉、七千个贝壳(是当时的钱)、两百多件青铜礼器(祭祀用的)、五件大青铜铎和十六件小青铜铃(乐器)、四十四件青铜工具、二十七件青铜刀、四个青铜镜、一百三十多件青铜兵器、两件大型青铜钺(是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四个青铜虎和虎头……问:(1)十六个人殉说明了什么?      (2)130多件青铜兵器说明了什么?      (3)大型青铜钺陪葬说明了什么?  (4)妇好墓中青铜器总量达一吨半,这又说明了什么?(此处“妇好墓随葬品”材料的安排,意图使学生通过材料理解并体会:商朝奴隶的悲惨命运、商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妇女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商王朝青铜也已十分发达,以进入了青铜时代。)二、古代刑法1、出示“商朝文字所见刑罚简表”问: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说明了什么?2、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请学生指图讲解碑的构造。3、活动1:模拟法庭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来裁定罪行。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4、活动2:古代刑罚知多少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刑罚为什么这么残酷?小结:完成书本35页第1、2题。第三课告别野蛮(3课时)一、课程标准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四、教与学的过程(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吗?(口耳相传。)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呢?易失真,传递慢,不便记忆与流传等。采取怎样的方式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呢?使用文字。 (新课教学)也就是说,文字并不是人类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那么,文字是不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呢?如果不是,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能分析每一过程的特点吗?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第一、二两段,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组织教学:知道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刻画符号、图画文字。对比教材中给出的图片,请同学尝试着回答: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的信息的根据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刻画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笔刻画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但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也可以举一些实例予以说明)人们用刻画符号或图画文字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生答:略。正是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远古的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真正的文字。教材为大家介绍了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下面请同学几学阅读本目下的教材内容,并在阅读基础上峄小组讨论形式思考以下问题: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由有哪些?建议同学可以根据下表去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象形文字      楔形文      甲骨文      生:阅读教材并根据表格进行讨论思考。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指正,最后可以用图表形式帮助学生构件知识体系: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人画成其物写在纸草上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楔形文两河流域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比画像楔子写在泥版上甲骨文黄河流域中国商朝人中国商朝人刻成其物刻写在龟甲上展示现代埃及、西亚及中国的文字,请学生比较书上对应地区的古老文字,问:目前使用的文字中,哪一种还比较像以前的文字?汉字。为什么这三种古老的文字形成后会有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呢?这跟该地区的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改用波斯文字,因此象形文字逐渐消失。西亚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建立的王朝衰亡后(公元前2007年),继承它的古巴比伦王国对它做了较大改动,因此面目全非。只有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的特点,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所以,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汉字起源传说是“仓颉造字”。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设问: 1.谈谈你读后的感想。2.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由此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观点来分析并落实以下知识点:(1)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如材料中讲仓颉以龟文鸟迹之象来造字,这印证了人类最初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2)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师:新课即将结束了,老师最后想问大家:1.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72.你能不能归纳出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作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帮助总结:   (1)“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   (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   (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学习,认识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升自己对历史、自然、生活的观察力、分析力、探究力、演绎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领会任何重大工程、科学发现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老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生活,树立“科学就在身边”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以尼罗河、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三者的密切关系为轴,阐明“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观点。三、教学过程: 3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中国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因为记忆和发展的需要,相继创造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告别了野蛮,走向了文明。其实,这些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远不止文字一项,它们在建筑、园艺、青铜冶炼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等。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见证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但岁月不饶人,历史也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几千年下来,“空中花园”已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岁月尽管没有抹去金字塔、司母戊大方鼎的痕迹,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待解之谜(教师可列举一二)。今天,就让我们来尝试解开它们的建造、制造之“谜”及“空中花园”的消失之“谜”吧。请同学分组合作探讨:把全班学生根据兴趣分三组,运用学生或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各取一“谜”进行探讨。(建议教师在课前将探究任务分解,请同学在课外搜寻资料,课上主要进行汇报交流,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有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补释。)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点出:金字塔正是当时埃及统治者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并可以简要补叙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其他一些说法)2.解开“空中花园”消失之“谜”:①能说说“空中花园”的来由吗?②古巴比伦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③这样的条件下建造一座花园并且是“空中花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石头、花草、灌溉、防止渗水等)古巴比伦人民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④“空中花园”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地形、气候、位置等方面探讨)又为什么早已不复存在,却仍然被人们传诵?3.解开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之“谜”: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合金)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祭祀他的母亲)为什么?(鼎在古代象征权力和地位)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师:老师想请问我们同学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1)金字塔、“空中花园”、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各自目的而下令制造,但人民群众才是这些杰作真正的制造者。(2)工程宏大,技艺精巧。早在几千年前,这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就有了高超的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技术。(3)文明是传承的。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技艺、品德)让今天的我们仍获益匪浅。下面让我们转换一下话题,请同学告诉老师今天的日期好吗?大家所说的×月×日,从历法上说,知道它属于哪种历法?生答:略。你们知道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最早的源头在哪里吗?请同学阅读教材找一下,并比较最初的历法与今天的公历有何区别?生:略。师:古埃及人的太阳历是依据什么而制定的?生:略。师:不同地区的人由于观察的依据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历法,你还能说出几种历法名称吗? 生:略。这些历法的具体内容怎样呢?与太阳历、公历的区别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作一番探究。今天是×月×日,是星期×,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可能许多同学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星期为什么是七天?老师这里就是要问问同学,你们知道七天一星期制度是怎么来的吗?(若有学生举手回答,先让学生说,然后引导学生看书求证答案)关于古代文明古国的天文知识我们暂且先学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一个名词:木乃伊。有谁能对“木乃伊”作一番解释?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给予适当补释。木乃伊的制作体现了古埃及人在哪些方面的成就?生:略。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文明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体现。一说到数学,我们首先向导的就是1、2、3、4等数字,这些数字我们称之为(顿,引导学生回答:阿拉伯数字)。为什么称他们为阿拉伯数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阿拉伯数字的真正发明者、今天这种称法的由来等问题。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成为我们今天记数的基础。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风采,几千年前,它们不仅创造了文字,而且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它们都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文明是传承的,认识到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科学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实践、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古代劳动人民仅仅迈出了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把许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着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一切事物,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关于宗教,我们下节课再学。(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古埃及人民对“阿蒙神”的崇拜和佛教的创立与传播过程,并能运用已有资料分析和获取信息,形成感性认识。(2)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字及图片材料,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体会它对古代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尝试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正确看待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认识和理解协作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教学难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三、教学过程:有一部电视剧《西游记》,相信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讲的是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我倒是想问同学:他们取的是什么经?知道它跟哪种宗教有关?生答:略。关于佛教,你们有哪些了解?可以先由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佛教创立于哪国?相传由谁于何时创立?他为什么要创立佛教?(2)“佛”的含义是什么?(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在这里教师可对印度的等级制度作简要解释)(4)你认为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否实现?为什么?(5)佛教兴盛时期在何时?(6)阿育王为何要大力发展佛教?(7)佛教外传路线如何?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佛教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后,迅速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儒学、道教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社会的变迁,都难以抹去佛教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影响。你能举例说一说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吗?在上节课最后,老师曾说过:古代人民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所以他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但有许多现象是当时的人们无法用他们已有知识进行解释的,于是他们把许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有某种神灵在支配着芸芸众生,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许多文明古国的人民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教材为大家介绍了古代埃及的阿蒙神。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并思考:古埃及的国王为什么要以阿蒙神之子自居?类似情况在其他文明古国是否存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王国的保护神”,用以麻痹、削弱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国王常称自己是神的儿子,是按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巴比伦国王吉尔迦美什宣称是女神宁桑所生。中国的皇帝则自称天子,“君权神授”。最后老师想请同学讨论一下:宗教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有何社会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一组讨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组讨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指导。课后练习请阅读下面一则佛教故事,并完成布置的作业。   佛祖教导弟子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有一年天旱,族人之间争水灌田,将要发生流血争斗时,佛祖至,曰:“水重于生命?争到了水而没有了性命有何意义。”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请你收集一则佛教哲理故事,谈谈其中的深刻哲理。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1课时)望春初中 范春意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引入至城邦时代,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作了重点介绍,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的尤为详尽。“从共和国到大帝国”中,共和国的历史着重讲述古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古罗马人的扩张和版图的范围;帝国的历史着重强调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原因以及帝国历史的基本脉络。“西方文化之根”讲述了欧洲古典文化在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教学目标1.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2.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电影《特洛伊战争》片段【提问】知道这部电影的名称吗?有谁看过?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和人物出现在哪里?【叙述】今天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一起去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走走。我们首先要去的是古希腊。【讲述新课】一、古希腊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置。【承转】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爱琴文明情况怎样呢?1、 爱琴文明请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提问】爱琴文明存在了多长时间?中心在何地?(并在地图中找出)【叙述】爱琴文明又叫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就修建于这个时期;后期为迈锡尼文明,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于这个时期。【承转】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2、城邦时代【提问】什么是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哪两个?(1)雅典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提问】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的?雅典的主要权力机构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叙述】雅典的民主制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来的。阅读课文陶片放逐法、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及伯利克里的话【讨论】分析伯利克里的说法,是完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为什么?(各抒己见,适当引导)【概括】雅典民主制实际上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从消极的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主制并不象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一部分。(2)斯巴达【提问】阅读课文并想一想,斯巴达和雅典在哪些方面不同?显示一段描述斯巴达城邦的文字,帮助说明。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7岁开始过集体生活,斯巴达少年,从小就要锻炼忍受肉体痛苦、饥饿、寒冷、黑暗和孤独的能力。他们无需学习过多的字,会写简单的书信就足够了。他们虽不学习雄辩术,但从小就注意尽可能使语言简短、精练。   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食物。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   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自《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概括】雅典: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崇尚文化,人们眼界比较开阔,民主制极盛。斯巴达:内陆国家,崇尚武力,经营农业。【承转】从古希腊出来后,我们接下来去古罗马。二、古罗马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母狼乳婴"的神话故事。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慕洛和勒莫。其叔阿木留斯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处死了西尔维娅,还让女奴将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淹死。此时,台伯河正大水泛滥,女奴见河水汹涌不敢下去,便将篮子放在岸边,想让涨高的河水自行将婴儿淹死。谁知篮筐不但没有沉没,而且漂到河边,一只母狼将两个孩子衔走,并用狼奶喂养他们,后来被一位猎人拾去抚养。两兄弟长大成人后,智勇双全,力大无穷,猎人将他们的身世告诉了罗慕洛,兄弟俩便领导阿尔巴·隆伽城的民众起义,终于杀死了阿穆里乌斯,为母报仇雪恨。他们把权柄交还给外祖父努米托耳,兄弟俩在众人帮助下,在母狼喂养他们的台伯河畔大兴土木,建立新城,在决定用谁的名字命名新城时,他们发生了争执,甚至动了干戈,结果罗慕洛杀死了勒莫,并以自己的名字"罗慕洛"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罗马"这个名称。【提问】提到罗马,大家会想起些什么?(尽情发言)出示地图,把罗马城与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进行比较。【探究】古罗马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小的罗马城变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适当引导)【概括】最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征服,除此之外,还有卓越的领导人,政治制度的变化,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等多方面原因。【叙述】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来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承转】美国的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大家知道多少?(尽情发言)【游戏】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希腊文化,一组代表古罗马文化,让他们说出各自的闪光点,看看哪一组知道的多。【欣赏】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大量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边欣赏边对某些图片进行解释,启发学生挖掘蕴涵在图片中的信息)【比较】下面是三组图片和文字说明,请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用多媒体显示)1、万神殿和奥地利议会大厦2、古罗马竞技场和现代体育场3、《十二铜表法》与《人权宣言》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提问】有谁还能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联系的例子?【提问】这些说明了什么?【概括】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个导游,正好带希腊—罗马这条线,你将如何介绍?为什么?【课后作业】人们常说,西方人去东方,应该首先到达希腊,东方人去西方,也应最先到达希腊。请收集图片,并配上解说词,用图片资料告诉大家这句话的双重含义。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2课时) 姜山镇中学 周序锡 教学设计思想●课程标准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2.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3.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结构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建议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因此,教学评价应避免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为惟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是否能对课本给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能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教学方法(1)启发式学生学习。(2)讨论式学习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制作等。学与教的过程●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教权和王权的结合(新课导入)建议一:提问导入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有关罗马帝国的历史,提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谁还记得它是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那么欧洲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社会形态向封建制度转变,政治上教权和王权进一步走向结合,经济上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建议二:地图导入教师可展示5世纪末的欧洲地图,让学生找出法兰克王国的具体位置,通过要弄清它与今天法国的关系,引入新课。【提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对欧洲政治上产生什么影响呢?【叙述】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当时很多民族都建立了国家,而日耳曼民族则建立了很多国家,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特王国、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等,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消亡了,只有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最强大。 【提问】法兰克王国在什么时候最强大呢?学生回答略。【提问】查理──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叙述】一、查理对西欧的统治,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二、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承转】在法兰克王国的强大发展中,一方面实现了教权与王权的结合,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提问】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学生回答略。【提问】在西欧,上下级的关系怎样呢?学生回答略。(老师说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指出它是因层层分封而形成的)【活动】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请思考: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这对欧洲以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说明】老师说明三点:1. 这一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2. 使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3. 造成整个欧洲统治格局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局面。【讨论】众所周知,在西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民族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罗马文化,但为什么落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文化后,反而使欧洲的社会得到了进步?(法国有位历史学家说过:“蜜蜂采花,反而使花更繁盛。”落后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对旧的西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与以彻底摧毁,有利于奴隶获得土地,并向农奴转变。日耳曼民族的将领们则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向封建领主转变,在确立领主与附庸关系中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承转】由于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特殊性和其继承方式的特殊性,在查理曼帝国的后期,最终出现了国家的分裂,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封建国家。【提问】欧洲当时有哪些主要封建国家呢?它们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学生回答略。【承转】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同共特征,就是每个国家都把基督教作为国教。哪么,基督教又是怎样的宗教呢?【提问】你能讲多少关于基督教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略,老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学生回答略。【提问】早期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学生回答略。【提问】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略。【提问】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学生回答略。【提问】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补充】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非常高,教会不但控制大量的土地,而且不用交纳税收,反而向劳动人民征收“什一税”,政治地位高于行政,并实行对文化的垄断,不允许有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的“异端”思想的产生,例如,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异端”思想进行裁决,最著名的是对著名科学家布鲁诺的火刑判决。【归纳】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在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封建制度发展的因素在战争中消亡,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推选的各种政治制度,使整个欧洲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产生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形式。【作业布置】仔细阅读《欧洲中世纪庄园图》,并设计一个小剧,内容:描写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情况,人物名字、语言、活动情节等由同学们自己想,然后在下一节课时要求同学们进行表演。譬如,某男三天后要与某女结婚,他向庄园主某爵士提出这个要求……教学提纲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和欧洲中世纪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1. 法兰克王国2.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3.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4. 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二、基督教盛行的西欧1. 基督教的产生2. 基督教政治地位的上升3. 中世纪基督教的政治地位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生活教学难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及产生原因(新课导入)建议一:提问导入随着法兰克王国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哪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入新课。建议二:地图导入教师可展示《欧洲中世纪庄园图》,提问:你能说一下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吗?引入新课。【活动】由学生来表演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情况。【承转并提问】你能说一直封建庄园的经济特点吗?【归纳】经济特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各阶层关系上,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对农奴的人身限制。(老师可以补充“三圃制”、“二圃制”的经济特征、西欧农奴制的特征)【提问】具体地说,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学生回答略【提问】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提问】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承转】提示学生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提问】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学生回答略。【提问】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讨论】谈一谈农奴与奴隶比较,有什么差别?【承转】建议一:叙述导入既然农奴的处境比奴隶虽好,但既没有人身的自由,又要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须必会引起农奴的反抗。一些农奴就从庄园中逃了出来,在交通要道或渡口居住下来,进行手工生产和劳动,随着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形成了城市。建议二:提问导入可启发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提问:“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由此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问】欧洲中世纪城市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用“复苏”这个词?学生回答略。【提问】当时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城市?扣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卡,谈一谈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说明】一、城市在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大多数城市都通过用各种方式,取得了自治权。城市建立自己的议会,并由议会通过有关城市的法律、税收等事宜,获得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使城市居民的人身自由大超过了农奴,因此使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二、城市的兴起、自治和相对独立性、使城市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使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问】你能说出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吗?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承转】城市在兴起和发展中,在城市出现了很多的行业,这些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成立了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组织──行会。【提问】行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呢?学生回答略。【活动】请同学们看书本图3—25,猜猜看,它们是哪些行会的徽章?(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活动】你能评价一下行会这个组织吗?(教师根据西欧行会制度这个材料从一、行会的进步性。二、在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时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归纳】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如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家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后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它们与同时出现的英吉利王国一起,成为欧洲早期的主要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当时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封建领主的斗争,获得的自治权,成立了行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这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问】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课时)茅山中学 林雯君●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半岛的古代历史,如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灿烂的伊斯兰文明。而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说说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阿拉伯国家统一、帝国的建立等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要求学生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六至七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民间故事。(鉴别比较清真寺、本地清真寺与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理解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通过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古代文化的成就。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穆罕默德的活动,认识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教学方法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课前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古代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天方夜谈》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收集查阅有关地图、图片、资料。●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阿拉伯半岛地图)师引导:通过七年级上册《干旱的宝地》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现今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怎么样?【活动一】学生畅谈师归纳: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波斯湾沿岸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购买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把瀚海的沙漠改造成了干旱的宝地、出现了美丽的城市和绿洲。教师同时展示一些多媒体画面。(过渡)那么你是否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吗?知道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新课教学【活动二】主题: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读图。教师启思: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并阅读课本,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古代重要城市及古代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学生介绍展示多媒体画面:古代阿拉伯半岛地图、阿拉伯人的服饰打扮等。【活动三】主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扩张中的作用教师首先指出:活动目的: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扩张中的作用。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穆罕默德图像,《古兰经》启发学生思考:(1)伊斯兰教创立的社会背景?既七世纪时阿拉伯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情况?(2)叙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概括穆罕默德的精神?(3)说说伊斯兰教教义?(4)列举世界三大宗教,比较它们产生的背景、教义的异同点?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8世纪阿拉伯帝国疆域图讨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扩张中的作用?【归纳】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中感受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活动四】主题: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活动目的:讲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探讨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活动形式:举办简短的故事会、欣赏图片、小组讨论 教学思路:遵循由浅入深原则,由学生比较熟悉的阿拉伯民间故事入手,展开教学。具体步骤:(1)      故事会:学生讲述《天方夜谈》故事。(2)      阅读书本中阿拉伯文化方面的图片,加强对阿拉伯文化的感性认识。(3)      观看建筑图片,比较阿拉伯清真寺、本地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各种建筑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宗教文化成果,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地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世界文明地融合。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寻访了古代的“新月之乡”---阿拉伯国家,了解了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基本情况。●问题研讨“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建议教师可采用下列步骤:(1)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2)关于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①七世纪阿拉伯地区,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中,阿拉伯的各阶层,特别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渴望摆脱困境,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因而幻想借助神的权威。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正是反映了阿拉伯人的这种需要。②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各部迅速统一,他死后,阿拉伯哈里发国家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 东钱湖中学 许一知 教材分析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课从宗教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课本首先从宗教景观的内涵出发,描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景观的丰富性。而后提供三组图片,借以比较佛教建筑之间的差异、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及中国南北宗教建筑布局的不同,以此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最后课文介绍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步骤,以便同学在实地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能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2.学生能了解宗教景观的内涵。3.学生能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4.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知识框架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重难点分析重点: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难点:探究活动的展开。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2.教师自己制作有关宗教景观研究的小报或幻灯片。3.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相近的地域、相近的主题、相似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进行分组。教学过程导入:(参考一):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并由此概括出文化景观的含义,进入新课。)    (参考二):“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地方(或家的附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等。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之后,即可引入教学内容。板书:一、什么是宗教景观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     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并借助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问: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由此明确“宗教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利用学生刚才的回答“不相同”,引出“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题。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体现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承转)实际上文化景观是极为丰富的,千姿百态的。下面我们以三大宗教文化景观为例,来了解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别的文化发生融合的,自身又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等问题。 板书:二、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师:依次展示图3—35《中国的佛寺》、3—33《印度的佛塔》、3—34《日本的佛寺》,并出示两个思考题: 1.这三个建筑有什么相同之处?2.这三个建筑又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生(活动):1.由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佛教建筑的形态和构造,再展示印度佛塔和日本佛寺的图片,揭示佛教传播的路线。          2.请各小组结合“导游”的介绍和上述两个思考题开展讨论,重点讨论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交流结果。师(小结):三个建筑物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佛教为主题,它们过去主要是佛教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在都成了宗教文化景观;而三个建筑物的风格是明显不同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不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包括建筑传统)很不同。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内容会变,形式会变,建筑样式也会变。事实上,传入中国和日本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的宫室和民宅。这些现象证明,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师(承转):刚才我们探讨了同一种宗教,因为时间空间的转换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接着,我们去看看不同种的宗教,去比较一下它们的建筑风格吧。展示: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思考题(重点讨论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1.从功能上看,这三个建筑物有什么相同之处?2.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筑都采用了哪项技术?你能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优点吗?3.你知道它们的建筑风格分别具有何象征意义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以下几点(小结):从功能上看都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都是宗教文化景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一定文化的结聚,一般都有其象征意义,只是我们通常不太留意罢了。像这三张图片,天主教堂建筑的高耸入云是要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类似皇宫的佛教寺庙是为了显示其至尊地位,而清真寺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当然,他们再次向我们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建筑中都是采用了拱的技术。这项技术使建筑物形成了高大挺拔的风格,且极为坚固,用的是石料,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历千年而不朽。通过上述两组宗教建筑物的比较,我们发现,不管同一宗教的建筑物还是不同宗教的建筑物,也不管时间与空间如何改变,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某种宗教的表现形式,都是为着向人们宣传某种宗教。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景观差异确实很大,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么,除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对宗教景观的差异产生影响呢?师:展示图3-39《教堂前面的广场》、图3-40《中国北方的戏台》和图3-41《中国南方的戏台》,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同时讨论下列问题:1.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景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你能试着分析其原因吗?2.中国南北方宗教景观在布局上又有何不同?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生答(略)师小结: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明白了宗教景观和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和浓缩。显然,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意的,它使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一种综合探究的方法:第一步:是确定探究主题。这一主题可以小一些,但要有一定价值。 第二步:是收集相应的资料展开研究。现代社会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所以选择、梳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极为重要------要找与主题有关的能说明问题的;要善于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这样容易对材料进行比较,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要通过讨论与分析,认真解读资料,从中发现有效信息和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及时记录下来。第三步;是形成成果。成果可以仅仅是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与解决一个问题几乎同样重要;如能既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如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各类小制作,如模型、工艺品等;还可以是小表演,如历史剧、成语剧等。 [板书]三、我们也来试一试。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组织学生“试试”: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的宗教景观,再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本地宗教景观的图片及资料的小报或幻灯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哪几个是可能有探究价值的宗教景观,并确定几个探究主题,供各学习小组选择。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主题和采用的方法(教师协调,各组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主题);组内成员完成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 :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课外要完成以下任务:1.各组成员按分工,分别完成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2.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做好归类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3.形成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一般至少应当说明两个问题:(1)所收集的资料反映了哪些问题?(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具体可由学生根据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专题讨论]: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交流与讨论,至少应当完成两项任务:1.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或同学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小结和点评。2.各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工作,内容最好包括:(1)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同学是怎样克服的?(2)这次探究活动的最主要收获是什么?(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4)对今后的探究学习有什么建议?(课外作业)对小组的探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完善,制作一份《多样文化景观专刊》,要求图文并茂,并张贴于教室宣传栏进行展评。                   (注:参考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6课时)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2、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材结构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礼乐文明的确立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结构,又要尊重教师的创新教学,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同时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教学。本课建议安排6课时.礼乐文明的确立1课时; 变革与争霸   2课时;百家争鸣      1课时; 秦朝一统     2课时。第一课时  礼乐文明的确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建议一:承上启下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大家还记得这些欧亚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的?(提示: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罗马帝国的元首制、古代东方的君主制等国的管理体制)那么在农耕文明时代,我们中国的祖先又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建议二:联系现实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国三级行政区划有哪几个吗?(省、县、乡)省的划分是从元代工始,那么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遍在中国采用的呢?秦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秦朝的历史。”(新课教学)一、礼乐文明的确立1、历史背景【故事】大家都知道周文王请姜太公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吗?请同学讲《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归纳】商朝末年,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无道,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逐渐强大起来的周族首领周武王,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联合800多个部落,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鼓励大家同心伐纣,最后在牧野大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西周的建立 【基础】时间:BC1046年 建国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承转】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3、分封制——封邦建国的统治秩序【活动】阅读课文P70页第二段,观察图4—1及说明文字,学生思考、讨论:周朝为什么要实现分封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大力推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哪些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物品,建立诸候国。)受封者必须履行哪些义务?(服从国王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缴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那么分封制有什么作用呢?【归纳】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周王利用分封制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且还加强了都城与各地,尤其是与偏远边境的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同时使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进步。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周天子处于“天下公主”的权威地位。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长,会不会有消极影响?他还能安枕无忧吗?(因为分封,使一部分诸侯权力越来越大,导致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读图分析】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形式图》,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哪些?【承转】那么,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呢?引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4、宗法制度------家族统治的等级秩序【读图分析】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制度,是周初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一个重大措施。它不仅巩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他们共同对下层民众的统治。【角色扮演】读教材p71图4-2“西周等级示意图”,周王分封,选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周天子、嫡长子、诸侯、卿大夫(功臣)、文士、庶民、奴隶,然生让学生回答问题。【讨论】想一想:⑴各角色分别代表的是当时哪个等级?最上面一层是周天子,其次是诸侯,第三层是卿大夫,第四层是士,第五层肩扛劳动工具的为平民,压在最底层弯着腰的是奴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产生了什么影响?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那么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能用形象的图示来表示一下吗?(如:树干与树枝)(2)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由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3)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当时重视人的出身。)(4)找一找这样的例子:西周形成的宗法等级制在近现代社会还留有影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必然在传统文化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用人上的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权威政治等;家族制度得以维系,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在民间,在某种专业特种技艺的传授方面,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习俗等。【承转】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下,同样是贵族,也有很多的等级,那么,周朝是怎样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呢?(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5、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叙述】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如食,堂内礼节性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的礼节性活动,“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座北向南,再次是座南向北,最卑是座东面西,如鸿门宴上的项羽“东向坐”。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到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活动】比比看:“死”之别称种种,关于古代对“死”的不同说法。你知道多少?天子——驾崩   诸侯——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严格的等到级制度。【提问】出示图片(编钟)你认识它吗?它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编钟,它用来演奏音乐的。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叙述】除了“礼”,“乐”也是周朝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器物表现形式:礼器→青铜器→鼎,而“乐”的器物表现形式:乐器→青铜器→钟 西周时,有了成套的乐器。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称。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这是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西周的等级差异。【活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P71材料2第2段、P72阅读卡“乐”文化【补充】季氏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当时鲁君衰微,鲁国的军政大权在他手。八佾周代的一种大型团体舞蹈,表演分八行,每行八人。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是可以忍,孰不可以忍”,因为季氏只是一个大夫却“于庭舞八佾”,是严重的越礼行为,逆反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孔子表现出极度的愤慨:连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孔子召天下百姓共诛无道季氏。想一想: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议一议: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一方面起到了维持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总结】我国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就是以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为工具,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活动】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分封制度⑵“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什么?主张王权专制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了什么?礼只实用于统治者内部,庶人没有资格讲礼,对庶人只有用刑来约束。贵族犯法,要么特赦,要么从轻;刑罚不约束贵族。说明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⑷“钟鸣鼎食”是什么意思?…………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活动】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文明?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的许多细则被废止,政治色彩,社会地位逐渐减弱。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德,由周礼的强制执行变成了公民自觉去遵守。我们能感受到周礼奠定的“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感受到二十一世纪,礼仪仍然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废除和改革那些繁文缛节、形式主义的礼仪,因为它不仅浪费人们的财力、物力、精力,甚至会招致人们对礼仪的逆反心理。然而,我们同时也要建立和提倡那些简洁隆重、内容充实的礼仪。一次开蒙启智的小学入学典礼,一次充满朝气的成年典礼,一次学成报国的毕业典礼,一次隆重热烈的成婚典礼,一次……,往往会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对社会来讲则是一种有序而和谐的表现,它将产生一种强大的而无形的凝聚力,对整个社会发生深远的影响。【作业布置】:收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成语典故,以备下节课的学习。(课堂小结)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按照宗法制推行的分封制度,既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又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的礼乐制度,既通过礼的规范将贵族与平民、尤其是不同贵族等级严格区分开来,使之各安其位,又通过在乐舞的欣赏中培养贵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凝聚力,有效地维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运转。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周王朝便出现了。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第二课时 变革与争霸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讲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王室衰微、周天子威望大减,各路诸侯为称霸争雄而纷纷改革、变法,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至战国时期,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国进行了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就最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和齐桓公称霸;掌握战国七雄的国名及相应的位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极其作用。情感目标: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培养发奋学习的精神;学习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贤能之士管仲为相的广阔胸怀;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热情。能力目标:认识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又引起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诸侯争霸就是其在政治上的反映。认识和分析诸侯争霸一方面给当时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五霸及齐桓公称霸,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更为关注今天的改革。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商鞅变法教学方法讨生产力发展  诸侯国强盛  周天子威望大减  诸侯国进行变法  争霸  战国七雄(秦国为例)  春秋五霸(齐国为例)  论法、谈话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课时2节课         教学过程新课的导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剧《东周列国》,大家听说过“烽火戏诸侯”“千金一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讲述?【展示】组织学生讨论:①“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②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③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④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⑤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归纳】“烽火戏诸侯”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惨就惨在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痛就痛在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申辩,痛改前非的机会。当西戎真的来攻时,周幽王束手无策,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真所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亡周朝。中国进入了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东周开始。新课教学一、变革与争霸      1、东周的建立——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①建立者:周平王 ②时间:公元前770年 ③都城:洛阳 【叙述】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与一个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故以此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时人称呼这七大国为“战国”。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承转】西周时期确立了礼乐文明,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出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盛景象。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却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为什么呢? 2、春秋诸侯争霸局面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展示】各个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打制石器、骨器、木器———磨制石器、骨器、木器———青铜器(用于生产中少)————牛耕、铁器【活动】让学生比较谁优谁劣,为什么?会造成什么后果?【归纳】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牛力与人相比巨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2)周天子的实力和威望下降。在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一些诸侯发展生产,开发国土,日益强大起来。而周平王迁都洛阳后,王畿面积大大缩小,沦为一般的小国,再加上许多诸侯国不再进贡,财政日益窘困。经济实力的衰落带来了政治地位的下降,周天子徒有虚名。由于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天下呈群龙无首之势,一些随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争作天下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总结】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争霸当今的世界何不是这样的呢?联合国没有实权,极少数国家操纵国际事务,想称霸世界,战争的风烟此起彼伏,不时影响全世界人民的安全。(联合国相当于东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相当于当时的霸主)3、春秋五霸:【阅读与思考】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的两种说法;认真读《春秋形势》图,辨认五霸的地理位置及在今天的大致位置,增强学生的空间感。“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学生结合p74图4-5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4、齐桓公首先称霸【归纳】1、优越的条件——山海渔盐,经济富裕。齐国有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2、雄厚的实力——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3、高明手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并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何为“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4、正式确立——“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使学生认识改革是齐国富强和桓公称霸的最重要原因。【活动】(1)关于管仲,同学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同时管仲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此人的才干,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学习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贤能之士管仲为相的广阔胸怀。【承转】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国家日益走向强盛。他的称霸为诸侯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提问】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展示】作用①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加恩;②战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归纳:晋文公“退避三舍”可谓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 【叙述】“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对于楚庄王,大家最熟悉的成语故事是什么?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春秋末年,江南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讲述越王勾践的故事,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培养发奋学习,不怕吃苦的精神。【展示】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主——勤业 楚庄王:选择贤能,问鼎中原——重才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成霸业——毅力【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讨论】在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为了争当霸主,不惜展开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你是如何看待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的?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但同时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这种争霸战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第三课时【导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在春秋争霸战争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引入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活动】阅读课文和读《战国形势》图,说出七雄的名称,指出它们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归纳】齐——山东一带;楚——长江中游一带;秦——西北关中地区;燕——华北,东北一带;赵——河北一带;魏——河南一带;韩——河南一带。【指导】教学生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叙述】比起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已经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而是要灭掉各诸侯国,自己统一天下。【看图】P75页:“战国青铜剑、兵车模型、铁胄模型”说说当时的形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要想在统一的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归纳】强大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的人才;一支强大的军队;等等。【提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回答】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2、各国的改革浪潮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叙述】秦国是七雄中最弱、最被别的国家看不起的国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时、面对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如果还因守以前的统治方法会是什么结果?(被灭亡)为了求得有识之士的帮助.他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展示并提问】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谁能说一说这段史料是什么意思?(晋国把我们河西的地方攻占.诸侯看不起我们,这是莫大的耻辱?有能出计让秦国强大的人.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秦孝公的目的何在呀:(强大)求贤诚意如何?(给高官和土地.表明有诚意。)变法的决心怎么样?(决心大,急于变法。)【叙述】秦孝公的求贤令引来了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改革家--公孙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鞅。他领导了秦国的变法。商鞅来到秦国,与秦孝公长谈三次,最后说得秦孝公心花怒放.连连称是,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又怕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干涉,决定先召开宫廷辩论会。廷议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商鞅能驳倒那些旧奴隶主贵族吗?(能。)你们这么有信心,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宫廷里.亲身感受一下廷议的情景。【展示】“商鞅舌战”漫画:【活动】同学们注意:商鞅面对着许多论敌,秦孝公也存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现在在座的同学都是商鞅.你们要站在商鞅的立场上.驳倒守旧派贵族的谬论。我呢,就委屈点儿,扮演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可别忘了,你们现在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家商鞅了。咱们开始。 师:我是一个大奴隶主.我不仅能占有奴隶,还能占有他们生产的所有物产。这多好呀,为什么要变法? 生:大人。我乃商鞅也,你完全占有奴隶的收获物,奴隶一点生产的积极性都没有了.他们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 生:你现在能百分之百地占有奴隶劳动的收获物、可是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假如现在一个奴隶,一年只能给你生产500斤粮食,如果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每年生产600斤粮食,分给他们50斤,你得到的粮食比现在的百分之百还要多,你怎么不会算这个帐呢? 师:现在的办法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 生:人是要发展的,国家也要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旧的法,不适应了,就要改变,不变是要激起民愤的。 师:谁能保证变法就能成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能实行变法。 生:大人,变法结果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 师:这是祖宗传下的法,我的生活也很好,就是不能变。 生:你的生活是还好,可是百姓的生活不好,国家不强也不富,还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吧。 秦孝公在旁边,听到当时的发言,拍案而起。秦孝公当时就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讨论】那么商鞅又是怎样取信于民的?当时获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外,在很多百姓一面前立了一根木头杆子。这就是讲得哪个成语?(讲"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为什么这样做?表明他变法的决心很大,换取老百姓的信任,说到做到。他说赏就赏,换言之,说罚也就会罚。商鞅得到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活动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举实例,如政府部门关键要有举措,件件要落实,做好监督,不要雷声大雨点小,老百姓会拭目以待。公安、检察、法院等执法部门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刚直不阿,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企业要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学生要不说谎话,在考试中不作弊等。             背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目的:增强实力,统一天下                     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作用:增强了实力,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讨论】请大家思考,秦国怎样才能富,才能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展示】商鞅变法画像砖图  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奖励耕织在当时能有什么好处?农民在农忙时最怕什么?怕官府派下徭役耽误生产。努力生产就可免除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富了,怎么才能国家强呢?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军心和士气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重要作用。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的将士都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秦国的战斗力能加强吗?不能。对作战勇敢,有功的将士要奖赏。旧贵族也要上战场。对逃兵要罚。奖罚分明,可以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军队战斗力就能提高。【归纳】有军功的人可以获爵位、土地房产→新贵族,→新兴地主统治阶级;没有军功丧失世袭特权  旧贵族→退出政治舞台【叙述】经过初期的改革,秦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老百姓努力耕田织布,很多人愿意参军打仗,靠英勇杀敌,多立战功来赢得地位和财富。但是总有一小撮旧贵族心怀不满,他们念念不忘过去靠贵族身份得来的荣华富贵,因此恨透了商鞅,太子的两个师傅公然唆使太子犯法,结果商鞅以教唆罪对他们处以严刑。在商鞅坚定不移的改革下,秦国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逐步显示了一个强国的姿态。商鞅亲自率兵打败魏国,夺回了先前被魏国抢去的河西之地。秦孝公下令把国都迁至咸阳。因为这个功劳,秦孝公给商鞅封地于商,所以人们叫他为商鞅。  但是,秦国怎样才能在惨烈的战争中,保住已取得的战果,立于不败之地,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呢?(重奖,重赏。)  可以给他们重赏,但是得到土地的那些人,还是有些不安心,为什么?大家仔细想一想。  土地奖给他们,但是归他们所有吗?周朝的土地在各义上都是谁的?是周天子所有。土地奖给了他们,但是不归他们所有,能安心发展生产吗?立了战功的人有了爵位和土地,不能传给子孙,随时有可能被收回,能安心打仗吗?土地归属问题不解决,秦国就不可能进一步富强。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投影:商鞅变法画像砖图)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转变。(奴隶制土地国有→封建制土地私有)进一步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让农民安心生产,将士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向更富强的目标前进了。  还有一个问题,秦国旧贵族时有叛乱,为什么?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他们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集权。于是又颁布了法令。在全国设置31县,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 商鞅的变法确实成效显著,老百姓信服他,秦孝公支持他,一部分反对变法的人也转变了。新法终于在商鞅的主持下深入民心。商鞅变法18年,秦国面貌为之大改。大家想想看,哪些地方跟以前不一样了?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这些新的变化被后人称为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在以后的一百多年,各国都在进行类似的变法,封建制度在各诸候国逐渐确立,中国的封建时代到来了。【讨论】我们都知道商鞅本人的结局,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请按组讨论。    【归纳】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得民心。2、秦孝公支持。3、符合时代,适合国情。大家还记得是谁统一了六国?后世的秦王赢政。他应该感谢商鞅为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从商鞅变法当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从中能思考一些什么?结合现实,谈谈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改革开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归纳】总之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不能被旧的传统束缚住,应当按照现实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符合历史的潮流,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第四课时——“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教学目标: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产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教学重难点: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提供一组人物肖像,请问你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就是活跃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那时候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国古代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今天我们这节课将领略这些先辈们的风采。【提问】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背景)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七雄兼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国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展示: 阅读卡“敬天与保民”。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和敬重,反映着古人对社会秩序化即国泰民安的追求,是中国人传统信仰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西周统治者从殷鉴中看到亡国教训,深刻意识到天命虽然难料,但有规律可循,天总是寻求能够为民作主的统治者,反复出现强调“保民”、“安民”、以及类似的提法,可见他们标榜“敬天”,却落实在“保民”上,将敬天与保民思想结合起来。【承转】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又会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分析“百家争鸣”的局面。【提问】⑴ 为什么被称为“百家争鸣”?⑵ 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主要观点或主张是什么?⑶ 你最赞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为什么?结合课文知识,带着以上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表格。学派代表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主张或观点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补充】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世: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老子: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时期楚国,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幼年丧父,母亲对他严加教诲,曾流传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后来,孟子被尊奉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孙武: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被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在现代社会,它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日本还将他的兵法用到了商业方面,1990年还被用来指挥高科技的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所以,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是当之无愧的。【角色扮演一个人因为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请你扮演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这一】窃贼,会采用什么措施?各抒己见】你最赞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提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位思想家?【归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既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展示】孔子的图片,提问:作为思想家,孔子有哪些著名的思想?作为教育家,孔子有哪些著名的教育理念?你赞同他的观点吗?【归纳】 孔子曾做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收徒弟讲学。后来,他到了齐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没有成功,又回到鲁国,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后来由于与鲁国执政者意见不合,率弟子辞职出走,到诸侯国游说14年之久,但终不得志。68岁时孔子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研究编订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长期研究学问和参预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学派。在古代,把为贵族人家想礼、作乐的知识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过“儒”,因而后世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仁”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尤其要爱惜民力。(阅读《苛政猛于虎》的小故事及书中的小故事来体现“仁”的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他反对施行苛政和任意刑杀。中国当下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孔子思想也具有启发意义。在中国要克服和抵制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坑蒙拐骗、钱权交易等不道德行为,需要提倡和弘扬儒商精神。儒商精神主要体现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和“诚实守信”。“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们,都知道孔子的“克己复礼”这句名言———说起来很可笑,那时的所谓“批孔”,是当作政治运动来搞,说“礼”是“周礼”,即西周奴隶制,“复礼”就是要复辟奴隶制云云。其实这完全是误读误导。他完全讲的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即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实践礼的要求;惟有这样去增强自己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我认为“克己复礼”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积极意义。  【提问】记得教师节是哪一天吗?那为什么会定在9月10日,你知道吗?孔子诞辰作为中国的教师节,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讲述】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孔子在教育上有着伟大的创造和贡献,一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广开私学,设杏坛讲学授徒;二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倡“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他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平民,如颜回,家里很穷,只能吃粗糙的饭菜,住破烂的房子。孔子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活动】学生以小品表演形式,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子路和曾参,演绎孔子的"因材施教"等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活动】但有人说“有教无类”不符合快出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不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你说呢?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没有可借鉴的意义呢?【归纳】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平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大量地招收平民子弟为他的弟子,确实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各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是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借鉴。【提问】这些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为什么?【讲述】在动荡的年代和和平的年代,主流思想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政”和“仁爱”思想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重用也不足为奇了。【提问】哪一学派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想一想,为什么法家思想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活动】分组讨论。【归纳】法家思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而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活动】分组讨论。【归纳】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活动】分组讨论。假如当时秦王不是采纳法家的思想,而是其他学派的思想,中国的历史发展会怎样?略【提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在当时有哪些作用?联系实际,找出这些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影响。【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并结合阅读卡“稷下学宫”,不同派别的学术大师既广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学说,又相互批判、借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实际上,稷下学宫既是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百家争鸣的结果。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孝敬父母、忠君爱国、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课堂拓展】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板书设计:三、百家争鸣1、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2、 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学派代表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主张或观点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 “无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 庄子战国时期“无为”墨家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家孙武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3、 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五、六课时  秦朝一统一、教材分析“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一统重大事件的学习,分析秦朝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培养正确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树立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强盛相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2、能力目标通过对秦始皇功过的教学活动,初步理解君主作为与滥用民力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资料的收集能力和辩论能力。3、知识目标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在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思想方面的巩固措施,秦朝疆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对秦始皇的评价。四、学生准备1、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2、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秦始皇是‘千秋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赛。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展示】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就是被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秦陵兵马俑,出土文物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相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提问:看完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想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才能修筑如此宏伟壮观的世界奇迹。(强大)【承转】那么秦是如何达到如此强大的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二)秦灭六国:【展示】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叙述】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抵抗秦的进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展示】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出自李白《古风》,全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功过。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讨论】请学生思考讨论秦强大并统一全国的原因或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蠃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承转】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王嬴政从军事上完成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角色扮演】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提示: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点击,给出“政治、交通、军事、文化、经济、思想”提示。(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展示并提问】政治:点击“政治”:秦始皇自称什么?(自称始皇帝,秦王蠃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叙述】但偌大的江山,一人之力恐难为之,怎么办呢?我们这位聪明的皇帝呀,又立刻寻思着为自己找来了三位得力的干将。即屏幕上显示的“三公”。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职务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而这三人又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这样一来,秦始皇既分担了压力,又把中央的大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可谓一举两得。下一步就看他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了。针对此,群臣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那这位皇帝最后是采用谁的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采用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叙述】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展示】显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设立。在这一制度下,皇帝高高在上,掌握一切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设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一切官员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的任命。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归纳】措施总结: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探究】 这样一套制度,有何利弊?利: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弊:集权容易出现暴政【承转】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其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展示】点击“交通”,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的交通问题,指导学生在地图上了解当时所修的弛道。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归纳】措施总结:“修弛道,统一车轨”。【提问】指导查看地图,提问学生当时秦灭六国的时候,南方的珠江流域有没有统一?(没有)南方主要是什么民族?(越族)他的祖先就是东南沿海地区河姆渡氏族。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人流散东海沿海及江南各地,后称"百越"。秦统一后,为平定岭南,统一全国,前217年派遣50万大军向岭南进兵。在这南征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部队受阻于五岭)。为什么?(在运输军粮上感到很不方便)。怎么办?(在长江和珠江的支流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人工运河——灵渠)。【展示】点击,展开照片,找到灵渠位置。【叙述】灵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复杂,每隔一路段设置一个"斗门",这实际上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的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归纳】措施总结:“南统越族开灵渠”。开凿灵渠,南统越族,使秦朝拥有了一个广阔的疆域。【承转】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郡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力,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筑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展示】军事:点击“军事”,展示长城图片,提问:长城的起止点。(长城东至辽东,西到临洮)绵延万余里,后世称作“万里长城”。那后世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工程的?【分析】秦始皇修筑的长城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还以它的雄伟而文明于世。然而我们却又看到了修长城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修筑长城,秦始皇动用民工达三十万之众。被征集来的民工,风里来,雨里去,肩膀压肿了,腿脚摔坏了,在监工的鞭打下,没日没夜,流血流汗地干活。许多人牺牲在了长城脚下了。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活动】请学生评价万里长城。(万里长城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展示:文化:点击“文化”,出示各诸侯国文字。秦统一前各诸侯国文字差别很大,一个"马"字,七国各异,发音也不同。【提问】 文字的差异会给秦朝的统一带来哪些影响?(既妨碍政令的推行,又影响着文化的发展)。那秦始皇怎么办呢?(统一文字)。秦始皇就下令将简化了的小篆作为了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以后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一直到现在,我们知道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点却始终是统一的,这就是文字。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展示】经济 给同学们看一个铜钱,问这铜钱从哪个朝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流通?秦朝,沿用了两千多年。【展示】各诸侯国货币。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活动】穿越时空隧道: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货币不统一,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归纳】秦统一后如果不改革这种货币制度,就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统一以后实施的赋税制度。【讨论】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叙述】秦始皇废除各国的旧货币,以秦币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这样,就克服了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人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不会有繁琐的货币换算问题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现在欧洲人就统一使用欧元。【展示】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影响经济发展的还有度、量、衡,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以秦国原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虽然后来各种单位的量值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寸、尺、丈,升、斗,两、斤,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归纳】措施总结:统一文字、度量衡【展示】思想【提问】(1)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作了一件事与愿违的错事或蠢事,是什么事?(焚书坑儒)(2)焚什么书?(一是秦国史书以外有关其他各国的历史的书籍,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至于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3)为什么要"坑儒"?焚书的第二年,卢生、候生等方士、儒生,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于是,两人就逃跑了。结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出示图片。【活动】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的暴政,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之一;又有人说,秦始皇这项举措有利于统一,值得肯定。请你谈一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提示: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与影响极坏。【总结】 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       交通上:大修弛道,统一车轨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                             思想上:焚书坑儒【活动】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县制、长城、兵马俑、灵渠、铜钱、隶书楷体……)【归纳】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形成一个疆域广大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人口达到二千万,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秦朝的疆域。【展示】秦朝疆域图及简单示意图【承转】那么怎样来评价秦始皇呢?【辩一辩】有人说秦始皇是"千秋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提示正反两方面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总结】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极其深远。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但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极其粗暴野蛮地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又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最后却是草莽之夫推翻了他的统治,恰说明了一点──正是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朗诵总结】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总结】中国的英语单词是china,其实是秦的称呼,China一词来自于古印度书面用语(梵文)China。据考证,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hina,从古代语音上发音来分析,都是“秦”的对音。我们通过学习也知道秦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 汉唐盛世(6课时)第一课时 新的一大统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对西汉巩固大统一的重大事件的学习理解其大统一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西汉巩固统一各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掌握并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化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与沟通,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西汉巩固大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理解西汉大统一局面形成的原因。难点突破:自主阅读、图片分析、情景创设。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西汉有关知识的材料积累,并初步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思路:  本课围绕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条主线,从政治上、思想上、民族关系上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既让学生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更希望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重新构建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设计:    1、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学生讨论或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3、组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重新构建,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五、教与学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意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提示主题朗读《大风歌》感受刘邦此时的心情,同时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触、并提出你作为刘邦又如何管理国家? 1、请部分学生就自己对刘邦的了解进行讲述。2、为什么刘邦有如此感触,它又是如何管理国家出示主题:新的大统一通过朗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节好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较容易被集中、兴奋点也得到激发。联系阅读主动提问1、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习惯与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教材“河间王刘德”和“阅读卡”并积极提出问题:A、刘邦的愿望有没有实现?B、请用史实加以说明你的结论2、刘邦的继承者又如何解决此问题;1、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出现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决”进行教材与图片结合起来阅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2、请学生归纳、概括“如何解决诸侯国问题?”通过联系阅读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两个层次上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究,结合教师的指导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观察图片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综合概括1、观看董仲舒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归纳其做法。2、利用角色反串进一步感悟其措施的两重性及对当时和今天社会的影响。1、对于学生的问答进行积极的评价、一定的点拨,展示一些图片、资料片段等进行感性上的理解与加深印象。让学生通过角色反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知识的达成度,特别是知识结构图的自主构建更好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观看、阅读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西汉对外的措施和影响2、对学生的概括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提高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与技能。反馈巩固课外延伸1、  请学生讲述对新大统一思考与探索。2、  汉武帝的措施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3、请学生讲述对本堂课的感悟与思索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积极的评价,较有激情地对祖国的未来寄于希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与拓展,将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二课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二)过程方法: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题穿越时空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政权分立教学设计1、我们今天的旅行路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幻灯片展示并简要说明这段历史朝代更替过程)。2、播放“穿越时空”及到达的“东汉末年的混战局面”影音文件。学生活动1:读诗句谈感受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学生活动2:想一想:在这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与事件?学生活动3:说一说,以下地点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幻灯展示三顾茅庐、隆中对、赤壁三幅地点图片)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后来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孙、刘则各占一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出示三国鼎立图简要说明)。三国鼎立之后,天下大势初步稳定,三国都专心致力于本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生活动4:你的高见: 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又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自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处在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在战乱中,北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惨不忍睹,那南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二)江南经济发展教学设计活动:1、串门 “东晋十六国时的李富家”李富: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是长江下游的务农家庭。东汉时他的太祖父以种稻为生,种稻方法为“火耕水耨”即:先纵火烧草,然后深耕,耕作时以水浇灌。虽辛勤耕作,但家里仍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勉强不饿肚子。而李富也是务农,精通农活,用二牛抬杠耕田,深耕细作,懂得积肥粪田技术。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2、讨论: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李富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用《史记》和《宋书》内容证实: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4、想一想:今天,针对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中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实行了西部大开发。对比当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你认为当时的哪些做法能为我们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所应用。为什么?(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自东汉三国以来,北方人民不断向南迁移,使江南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又是怎么迁移,又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1、观察地图:(一)东汉疆域图。(二)南朝宋图。说一说:鲜卑族的政权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现鲜卑族不断的向南迁移,后来建立了北魏)。我们的时空穿梭机进入了第三个时空站--------北魏。我们去找找孝文帝。2、阅读短文:孝文帝简介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思考: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为什么要进行以下的改革?)迁都?使用汉语?改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4、这样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呢?5、找一找:各少数民族在大量吸收汉人先进文化的时候,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着汉人。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三、总结:自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政权分裂、战乱频繁,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于此同时,由于民族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不断交往、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四、课外探究: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很多人把三国里的有关典故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说明要讲求用人的艺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说明以奇制胜的重要性;“请将须行激将法”——说明要讲究激励机制。(1)这些典故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2)你能像三国里的智士那样为加强班集体出谋划策吗?给班委写封建议书。五、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旅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愿哪一天我们真的能坐上时空穿梭机,到我们想要到的任何地方去,放飞我们的梦想。同学们,祝你们学习进步。再见。第三课时 帝国新政 ●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唐太宗统治期间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的基础上,理解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漫画情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学生讨论、对比、阅读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情感与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在改革政策,自觉维护现有的改革开放政策、民族政策;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唐初新政实施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方法:漫画情境创设、文字材料、表格演示、分组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对唐朝初年各项政策的实施有了明确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唐太宗影视资料、唐朝初年历史档案、四幅漫画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观看:《隋唐演义》片段玄武门之变。说出其中的历史人物及大概情节。展示:(历史档案)隋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瓦解了隋的统治。公元618年,太原太守李渊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其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要求学生记录)展示:漫画一:皇帝面对两种大臣的态度:一种甜言蜜语(讲);一种忠言(住口)漫画二:老百姓背负赋税、徭役、兵役、乡捐等沉重的担子,一面官方说还有。漫画三:针对少数民族皇帝态度。漫画四:国家大事各部门“踢皮球”现象。提问:唐太宗是怎样对待解决上述问题?活动:针对四幅漫画分四组探究,查找书本回答。 归纳展示:图片唐太宗及治国策略表格  贞观之治  任用贤能善于纳谏  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  帝国大厦 活动:根据表格中的六项措施分六组举例每一项措施效果、作用。第一组:唐太宗任用魏征。(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 唐太宗为什么任用魏征?(指出唐初期人才济济的原因) 2、 引用课本中的案例说明了什么?3、 善于纳谏所起的作用?4、读教材中的关于唐太宗“三镜”比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目的)第二组:唐太宗体察民情(展示问题)1、 从课本中找出唐太宗体察民情的话?(欣赏)2、 为什么会懂得体察民情?第三组: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展示)1、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2、 减免租赋的诏令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四组:唐太宗民族政策(请学生阅读阅读卡展示问题)1、 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怎样?(指出与前面漫画中的皇帝做法截然不同)2、 少数民族人尊称他为什么?当时社会呈现出什么景象?第五组:三省六部制(展示)1、 说说三省六部制的起源2、 介绍三省六部制内容3、 这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示意图展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总结:隋唐时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但联合议政,如此既可防专断,也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第六组:科举制度(阅读书本P92倒数第二段,展示)1、科举制度是怎样的一种制度?2、阅读书中的二种观点?(讨论)(1)如果你是一位统治者,你会实行什么样的选拔制度?(2)如果你是一位读书人,你希望实行什么样的选拔制度?(3)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进步作用?3、唐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传播到了哪里?承转:唐太宗时期实施的新政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学生归纳)(出示表格) 政治虚心纳谏善于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扩大科举选拔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保证政治比较清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选拔治国人才经济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总结:唐太宗实施这些措施后帝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课外延伸:历史在继承中发展,大唐新政的措施在今天又是怎样被继承和发展的?第四课时 盛唐气象●教学目标:(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展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活动]学生回答。[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新课教学)[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板书]“稻米流脂粟米白”[提问]唐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汉朝增长了一倍左右,这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进步。这是唐朝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还与什么密切相关?[活动]学生回答:先进的劳动工具创制。[总结]我们知道劳动工具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农具的改进重要的有两项——曲辕犁和筒车。[板书]劳动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展示]学生绘制的唐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唐筒车和三国时的翻车投影片。[讨论]唐朝曲辕犁和筒车的先进性。[活动]学生讨论。[总结]曲辕犁与当时世界上使用的犁相比,以期操作方便,制作精巧,堪称第一。它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在犁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筒车一昼夜能灌田一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问]大家能不能举一些科技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例?[活动]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如四大发明、蒸汽机、电子技术 [点评]大家说的很好,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承转]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代。[板书]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展示]唐花鸟纹锦等丝织品、唐三彩等图片。[提问]丝织和制瓷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你能说说唐代丝织业、陶瓷业技术的高超表现在哪里?[活动]学生回答。[承转]唐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尤其是都城长安,是繁华的商业区。我们看一段录象来感受一下它的繁荣景象。[展示]录象《唐都长安》。 唐都长安宏伟富丽。城内有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住宅区,市坊分开。位于城中央的朱雀大街,把长安南城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分设东市和西市。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云集,繁华异常。尤其是西市,外商的店铺很多,西域的胡人在出售甘甜的葡萄酒,波斯商人在买卖珠宝、卖胡饼的西域姑娘跳起胡旋舞……唐都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长安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板书]长安百万象[承转]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频繁交流,带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提问]你能找到教材反映的生活在唐代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社交娱乐的情况吗?[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提问]除了教材提供的材料外,大家还收集到了哪些反映唐代百姓生活的图片资料?[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承转]刚才同学展示的图片中有一幅唐代妇女踢足球的图片大家最感新奇。老师也很感兴趣。在我们的印象中,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很少有社交活动,更难得有所谓的体育锻炼,唐代似乎是一个例外,对此你有什么见解吗?[讨论]你怎么看唐代妇女的较为开放自由的生活?[活动]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总结]在封建卫道士看来,“妇主中馈,惟事洒扫饮食衣服之礼耳”。妇女只能围着锅台转,决不能干涉政事,否则就是行为不轨。而武则天不但在唐高宗时过问政事,而且在690年突破太后临朝称帝的惯例,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大挑战。武则天称帝之后,虽然不会带动千百万被压迫的妇女走出牢笼,但对妇女发出了一个无声的招唤——走出家门,参加文体活动。唐代相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们生活较为富足,尤其是统治阶级的采取较为宽松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妇女享有较为开放自由的生活就不足为奇。[提问]这堂课我们从多方面感受了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下面老师播放一段仿唐音乐,大家一边欣赏优美悠扬的音乐,一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唐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世气象[活动]学生讨论。(课堂小结)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制定出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第五课时 盛世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阅古奋今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升华为时代的责任感。2、提高对唐诗、传记文学、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3、从司马迁、李白、杜甫、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感受其人格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心灵的教育。4、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的表现。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成就有整体印象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汉唐两代众多的人物和作品、成就。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汉唐文化成就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初中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缺乏宏观把握的能力,只会就事论事,思路不够开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汉唐时代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感受辉煌的汉唐文化,从而理解盛世文化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本课采用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的愉快教学法,导入新课和课中激趣;一反常规教学中教师提问为主,改为角色扮演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完成:角色扮演的确定;角色问题的设计;课前的操练;有关“汉唐文化成就表”的设计。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掌声有请。[活动]角色1:手握一卷史书道:“后人称颂我写的史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角色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角色3:“我是唐僧,不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师傅唐僧,但我的确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天竺)取得真经(佛经)。我到底是谁?”角色4:“我小时侯练字可勤奋了,家门前池塘里的水都被我毛笔的墨汁染黑了……”(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承转]  司马迁、李白、玄奘、王羲之都是汉唐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们分别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成就,今天我们将分别请学史学、文学、宗教、艺术小组中的代表,带领大家感受盛世时代里的盛世文化。(教师分出史学组等若干小组)(新课教学)[活动]史学组叙述与提问:司马迁,西汉夏阳人。幼年时就读了很多书籍,20岁开始到各地游历,寻访历史古迹,收集历史资料,考察各地的民俗风情和经济情况。35岁时,汉武帝派他四川、云贵一带,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他还常随汉武帝出外巡行,收集到许多材料。后来,他做了太史令,又阅读了皇家保存的图书典籍,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史料。42岁开始写《史记》。六年后司马迁为战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了重刑。出狱后,不顾身心的痛苦和屈辱,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史记》。听完了故事,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1)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史记》采用了什么体例?记录了哪些史事?(2)为什么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点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回答的很好。第二个问题比较宽泛,大家觉得不好回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它在史学上的地位;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它在文学上的价值。[总结]司马迁的《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写远古、近古,也写现代、当代;不仅写中原、华夏,也写边疆、外国;不仅写政治、军事,也写经济、文化;不仅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从史学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先河;从文学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自述写书目的是: [投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承转]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写作技巧之高,思想内容之丰富,都是过去朝代无法比拟的。唐诗留传至今的有近五万首,知道姓名的诗人有2200个,其中以李白、杜甫最负盛名。[活动]文学组(投影李白和杜甫像并叙述、提问):李白,字太白,生于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到四川,20岁以后出川漫游。他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诗篇。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出生在河南一个诗书世家。33岁,他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位打诗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杜甫的诗,我们从小就读过很多。下面我们在5分钟时间里来一个小小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李白、杜甫的诗最多?(学生采取抢答方式,最后评出优胜)[点评]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气息。他以奔放的热情,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生动而自然的语言来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1000多首美丽诗篇,被称为“诗仙”。我们读李白的诗,仿佛能听见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的声音,仿佛能看得见明媚的春光、雄伟的山川。他的诗千百年来被全世界爱诗的人们吟诵着。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正是唐朝由盛及衰的时期。杜甫留下的诗有1400首,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他的诗就是历史,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历代的诗人都把杜甫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我们还知道很多唐代的诗人和诗歌,老师将在活动课时间组织一个“赛诗会”,到时候我们再一决高低。[承转]宗教文化兴盛是汉唐文化的又一特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道教,对其他宗教也采取了宽容态度。佛教文化渗透到思想、建筑、艺术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玄奘和鉴真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来听听宗教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和见解。[活动]宗教组介绍了玄奘和鉴真的主要事迹,后提问:(1)佛教的发源地在哪里?什么时候传到我国?(2)玄奘与文学作品《西游记》到底有没有联系?(3)玄奘与鉴真的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点评]玄奘西游与小说《西游记》的联系,的确是许多初中学生的疑点。他们往往把文学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传奇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把故事情节与历史事件相联系。教师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塑造和构思,不同于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情节、事件、人物都是可以虚构的,历史人物不等同于艺术形象。故事情节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归纳]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唐,鉴真是到日本传递佛法。通过一“取”一“送”,体现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一方面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宏旨,从而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承转]汉唐盛世,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书法和绘画,是书画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名家名作迭出。雕塑、音乐、舞蹈、体育等也大放异彩。下面我们欢迎艺术小组的同学。[活动]艺术组提问:我首先想问的是大家知道哪些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学生回答: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点评]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融汇古今的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势巧形密,达到完美的境地;他的行书,遒媚劲键,变化万千,人们这样形容说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称他为“书圣”。唐朝是书法鼎盛的时代。“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中有三位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书法的作品。[活动]艺术组展示投影:(1)《兰亭序》;(2)《多宝塔碑》帖;(3)《玄秘塔碑》帖。(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作品的名称、作者及生活的历史时期,体会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承转]绘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和人形图案。战国的帛画和秦汗的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东晋的顾恺之作画强调“传神”。他一生作画很多,流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更是名家名作迭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绘画作品。[活动]艺术组投影:《女史箴图》(局部),《洛神赋图》(局部),阎立本《布辇图》,敦煌壁画。(课堂小结)汉唐时期,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为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课时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和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4、在讨论、辩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八年级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及其他教学方式,使同学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思索,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交通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图片。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板书]丝绸之路(新课教学)[活动]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提问](1)丝绸之路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讲解)[展示]课件中的“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遗址”、“楼兰故地”“火焰山”图片。[探究]这些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戈壁、沙漠上穿梭?(学生讨论,共同探究)[叙述](指图)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再到亚洲西部、即西亚、地中海东岸,从意大利半岛兴起的一个国家罗马。简单地说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连罗马,沟通了世界的东西方,连结了欧亚两大洲。至于为什么德国地理学家给它起了这个动听的名字——丝绸之路,是因为当时这条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运输中国特有的丝和丝绸,当然也是表示西方对中国丝绸的特别珍视。应当说明的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运输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运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板书]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提问]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你认为呢?你呢从教材中找到事实依据吗?(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叙述]伴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新疆境内、天山南北,黄河文明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在这里汇集,到处分布着这些文明相互交流、互相影响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丝路往昔的繁荣,诉说着当年旅行者的艰辛和各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友情。[板书]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承转]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教材中讲的是北方的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南方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成都、保山,到印度、欧洲。这是两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出发,经泉州、珠海,经马六甲到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丝绸之路已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今天在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的在茫茫戈壁缓缓西行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丝绸之路。[展示]欧亚大陆桥资料片。(学生体会古今变迁)[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从旅游业角度学生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承转]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它全长1747公里,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板书]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活动]请一个学生展示他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并在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东北与东南分别到达哪里、自北向南分哪四段,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流经了哪六个省。(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填空部分)[承转]隋大运河是隋炀帝征发300万民工,历时六年才完成的巨大工程。由于隋炀帝暴政使隋朝迅速灭亡,故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众说纷芸、褒贬不一。我们先来听听古人的见解。[展示]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讨论] (1)以上三个诗人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你比较认可哪个观点?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总结]  历史多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滥用民力,开凿运河,胡曾的《汴水》诗就是这个论点的代表。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开始运用二分法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皮日休《汴河怀古》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造龙舟,游览江南,竭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其无限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运河提到大禹治水的高度来评价,这种一反传统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讨论]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适当点评)[承转]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渐渐沉寂,那么古老的运河在新的时代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大运河的今天”录象。以及“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开始治理京杭大运河”,“山东——京杭大运河断航多年后首次通航”新闻报道。[讨论]大运河在今天的新价值体现在哪里?(学生讨论)(课堂小结)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中西交通、南北交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我们在大量的录象、图片资料中领略了神秘的有异域风情的西域风光、优美自然的运河水乡风貌。大家一定非常想沿着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去亲身探访。课后大家可以设计两条旅游线路,评一评谁的设计方案最佳。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主要内容:农牧文化的交融,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古代科技的典范,开放与交流。教材分析:  本课文上承汉唐,下启明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兴起,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与前两课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的是,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题,以此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本课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5—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要求: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互相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极其引发的社会生活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和宋词元曲兴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第一课时——农牧文化的交融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介绍了五代十国后至元朝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更替的大致概况。其中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战与和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面5课时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法:搜集、分析、运用历史信息,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分享。五、教学活动建议:导入新课: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在宋元之前,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主要表现,以此导入宋元时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高峰;或者教师可以举一些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趣味性的例子导入。澶渊之盟:1、通过地图,看宋辽政权的分布,简要介绍契丹族的情况,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2、引入有关历史故事,增强学生兴趣。3、组织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澶渊之盟的性质。4、可以从澶渊之盟的作用说明宋辽之间的战与和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途径之一。宋夏、宋金关系:1、通过地图了解政权分布情况,简要补充党项、女真族的知识。2、以岳飞的抗金事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但要注意中华民族的概念。3、宋夏、宋金议和情况可与澶渊之盟对照。农牧文化融合:1、可以利用宋与辽、夏、金议和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生动史例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2、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但不一定对等。3、说明各民族均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元朝的建立:适当补充成吉思汗的功绩或展示元朝疆域图使学生对元的大一统有感性认识。六、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岳飞的故事吗?岳飞是什么朝代的人呢?我们语文书中学到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又是什么时候的人物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农牧文化的交融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唐朝已经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唐朝后期的政治已经是相当混乱。历史上常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况又出现了,中国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势。唐朝以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先后出现过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中国的南方也相继出现了十个政权——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统称“五代十国”。但是这种四分五裂的形式并没有维持多久。那么你知道后来中国的历史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吗?生:回答师:有没有同学听说过“陈桥兵变”?生:回答,讲“陈桥兵变”的内容。师:在此之后,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教师在此补充“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是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为什么呢?生:回答师:对,在当时的中国除了北宋,还有好几个政权和北宋并存,是哪些政权呢?(教师多媒体给出当时的政权图,和学生一起对当时中国的形势进行分析。) 中原——北宋——汉族——东京(开封);北方——辽——契丹——上京;西北——西夏——党项族——兴庆;东北——金——女真——中都。当时中国的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在神州大地上“较量”,都想一统天下。所以各个政权之间就有了摩擦,其中在北宋时期较重要摩擦结果的是“澶渊之盟”。谁来讲一下“澶渊之盟”?生:讲述“澶渊之盟”订立的前因后果。师:(组织活动)我们怎么看“澶渊之盟”?当时的北宋政府是否该签这一协议呢?如果你是北宋的皇帝,你会怎样?生:进行讨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以后阐述自己组的观点。师:对“澶渊之盟”的订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而是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如果当时两个政权没有订立协议,那么结果就是战争,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因此协议的订立对双方都有好处,再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多个民族的和平相处对整个中国的发展绝对是有好处的,而且对于我们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域那么广阔的北宋竟然“胜而不胜”呢?生:讨论,回答师:总结——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吸取以前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太大的教训,北宋在建立没多久就“重文轻武”有关,与上面提到的“杯酒释兵权”联系起来。也正是因为整个原因,整个宋朝老是受到少数民族的“欺负”。北宋如此,南宋也如此。那么北宋是怎样灭亡的?南宋又是如何建立的?生:简述两个政权交替的过程。师:我们许多同学都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其中有一部叫《射雕英雄传》,其中提到的“靖康之耻”讲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南宋的统治者到了南方以后,并没有想要恢复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的失地,而是天天花天酒地。教师给出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也直接造成了南宋最后的灭亡。师:南宋前期主要对其造成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金,而在所有的抗金斗争中最有名的就是岳飞了,关于岳飞大家知道得很多,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生:(活动)说岳飞。师:到了南宋的后期,北方蒙古高原上兴起的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了,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最终逐渐地吃掉了中国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到他的儿孙一代的时候,蒙古兵的铁蹄踏到了西亚,同时吃掉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使当时的元朝成了世界上的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也在经历了大小的分裂后真正地重新统一起来了。(给出成吉思汗等的图片)师:你觉得在中国各民族竞争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生:讨论,然后分组回答自己的看法。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也以此作为本堂课的小结。七、教后记(略) 第二课时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为下文交代了经济背景。本课时教学的关键是A.弄清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B.弄清“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分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两宋时期城市格局、城市生活的发展情况,体会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城市新气象出现的具体表现)。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阅读搜集资料法;讨论分析法五、教学活动建议:新课导入:可以从学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末—北宋)导入;或者由现代中国南方经济相对发达的现实引入历史上南方的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重心的南移:1.教师提供史料,对比魏晋之前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说明当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事实。2.组织学生活动:启发讨论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南方经济两宋时赶超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3.补充材料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传统城市的新气象:1、对比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北宋汴梁城平面图,说说那一个城市的格局更接近现代的城市?2、利用《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北宋汴梁城商业的繁荣。(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3、启发学生讨论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宋朝会出现交子、商标?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六、教学过程设计(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认为现在我国哪一带经济比较发达?(东南沿海一带)南方经济是否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生:回答(略)师:展示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西汉时期南方情况:“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食,还采集果实贝类为食,……刀光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得出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新课教学):师: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开始于魏晋,唐朝末期继续,最后完成两宋。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逐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五代时,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辽金时东北农业开发效果显著;到了两宋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黄河流域,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棉花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这样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地超过的北方。但是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因,原因是很多的,到底有哪些呢?生:讨论,然后回答。师: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师: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具体表现在那里?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农业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工作效率好的“秧马”;优良作物品种推广,出现了占城稻;加上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当时就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情况,足以见南方经济的发达。师:两宋经济的发达不仅体现在农业上,也体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上。到底有哪些表现呢:生:自学分析宋朝在手工业和商业上成就的表现。师:手工业:陶瓷:景德镇;五大名窑:定窑、官窑、钧窑、汝窑和哥窑行业中心特点丝织业江浙、四川生产发达、工艺水平高棉织业江南水平高、质量高制瓷业定窑、官窑、钧窑、汝窑和哥窑等五大名窑景德镇色泽晶莹、造型奇巧质地细腻、色泽莹润采煤业河北、山西规模大、产量多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先进、规模宏大师:商业上的成就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纸币的出现——交子;二是商标的最早出现;三是广告的出现。(教师多媒体给出各自的图片)这三样东西的出现和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联系?生:回答(略)师: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更是繁荣了城市的生活。那么到了两宋的时候,当时的城市和以前的城市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生:对照课本上的两张地图比较进行思考。教师知道学生分析地图。A.从地图中去发现;对比75、76图的不同: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商业活动时间长,普遍出现夜市和早市;消防、治安等措施完备;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汴梁城外的新事物: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B.城市多:除汴京、临安、大都外,还有广州、苏州、泉州、明州等城市。C.海外贸易兴盛:宋、辽、金时期海外贸易范围:东到朝鲜和日本,南到南海诸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D.比较表格方面长安汴梁城市商业布局商业活动在市内,市与坊分开打破市与坊界限,由封闭转向开放数量、范围只有两个市整条的商业街,店铺林立,热闹非凡行业 有专业的市场,如鱼市、肉市、鲜果行;还有邸店经营时间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设施设备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消防、治安组织与措施世界所有城市中最完善其他 出现了大型定期开放的商业活动中心(相国寺商业活动区);出现娱乐场所“瓦子”师:(进行美的欣赏),教师播放《清明上河图》片段,让学生从画卷中再次感受宋朝经济的繁荣。七:教后记(略)第三课时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承接上课时(经济发展)的内容,从城镇、乡村和岁时节日三个角度重点讲述了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课文主线是:世俗生活。课文着重描述了当时城乡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勾栏、瓦子、“说话”、“杂剧”、民间传统节日)。而这些变化正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产物。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A.了解宋元时期城市、乡村居民以及岁时节日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B.了解宋元时期大型娱乐场所——“瓦子”、“勾栏”;C.了解杂剧“说话”的发展和繁荣;D.了解宋朝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方法:阅读、搜集文字图片材料,描述宋元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宋元时期普通大众的生活、城镇乡村人们娱乐活动、节日习俗的了解等,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是一切创作的来源,从而逐渐形成尊重人民群众、热爱劳动的情感。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元时期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难点:宋元时期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与经济的发展有关)四、教学方法:阅读搜集资料法、对比法、分析讨论法五、教学活动建议:导入新课:与现在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对比引入宋元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城镇生活:1.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卡、图片,说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勾栏、瓦子、杂剧)2.可以联系宁波乡土历史,介绍宁波市的城市娱乐生活。3.教师可以点明城市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物质水平有关。乡村生活:1.阅读乡村民众生活的方式(杂剧、“说话”、岁时节日)体会乡村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能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经济发展相联系。2.利用课本有关“说话”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活动。岁时节日:1.利用课本《元日》诗,组织学生活动,了解宋朝的新年习俗。2.组织学生搜集宋元时期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节日从娱神到娱人的世俗化倾向,了解节日文化的传承。六、教学活动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看到了什么?生:回答。(略)师:有的人赶着去上班,有的赶着去上学,有的人赶着去医院,有的人则可能去股票市场,有的可能正约了几个朋友去游玩……总之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这就是宁波城里普通人的生活,茫茫碌碌地穿梭在人海里。也许根本没有人会留意他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但就是人们这样不经意的生活,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世俗生活图。人们在忙忙碌碌之间寻找着自己的生活乐趣。师:(过渡)今天的人们是这样,古代的人们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古代人们怎样在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里寻找他们的无限乐趣的。感谢一位有心人,他用他的画笔为我们留存下了那时(宋朝)的生活图景,我们才有幸可以看到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情况。(学生阅读书本)师:大家知道是哪幅画吗?是谁的作品吗?生:回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师:你能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吗? 生:简单的介绍。师: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片段。并请学生留意“看到了什么”?生:讨论后回答,店铺、小摊、杂耍、染布、马车等(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师:这些是汴京街头繁华热闹的景象。茶馆、酒店、街头的小摊、赶车的马夫、行路的商人,人们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事,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好,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又在干嘛?(播放录像《蹴鞠》)生:他们好像是在踢足球,但好像又不是足球。师:那到底是什么呢?生:是蹴鞠。(注意读音和写法)师:你们觉得它好玩吗?生:好玩。师: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国家就有了古老的足球,不过那时它的名字就不叫足球,而叫蹴鞠,一个很有中国味道的名字。正是因为它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到了宋代就更加盛行。那你知道当时谁踢蹴鞠很有水平吗?生:《水浒传》里的高俅,踢的很好,皇上喜欢他,提拔他做了宰相和太尉。(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教师作补充)师:对,现在我们暂且不说他这官是怎么当的。就凭他靠这踢球的本领居然得到良好机会这一条,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具备一定的特长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让你在工作、生活中比别人更有好机会。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高俅这样的好运气,对于当时大多数的艺人们来说,虽然也有一定的本领,但他们却只能靠表演谋生了,那他们主要在哪里表演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生:街头、瓦子师:在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块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就叫做“勾栏”。那么你们想像一下,当时瓦子里会有哪些娱乐活动?生:杂剧、杂技、舞蹈、“说话”等。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段呀?(播放皮影戏《梁祝》,了解皮影戏怎么演)师: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有些什么?生:还有许多小吃摊点、饭馆、茶楼等。师:由此可见,瓦子好比就是我们现在的娱乐中心。那么,当时像这样的瓦子,在汴京城里多不多呢?每个瓦子又有多大的规模呢?生:回答师:由此可见,瓦子是当时人们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们,还是看演出的人们,台上台下都乐在其中。而当时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社会经济发达,或商业繁荣等。师:热闹繁荣的瓦子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这就要大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分成4-6人的小组,讨论要有发言、记录、总结)生:看材料,讨论(5分钟左右,掌握时间)然后按小组回答。师:商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注意提醒学生,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高是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坊市制度的打破、夜市的兴起;归根结底,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师:江湖艺人南来北往,哪里有观众就在哪里演。城市里的瓦子固然是他们表演的重要场所,还有什么地方观众也很多呢?对,农村里街头巷尾的空地、乡村的集市庙会同样也是好场所。那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到农村去看看吧。(过渡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师:当时农村里的农民又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呢?生:杂剧、“说话”、讲史、民间节日的活动等。师:农村里这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同样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更是热闹非凡。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元时期有没有文化习俗呢?生:有。师:就拿过年来说,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安石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知道诗里说到了哪些习俗吗?(多媒体给出元日诗句)生:放爆竹、贴桃符。师:“元日”是指农历春节的正月初一,不是我们现在的元旦。这里的“屠苏”是指一种酒,说是过年的时候喝它就可以辟邪。除此之外,当时人们过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生:回答(略)师:与那时相比,现在我们宁波人过年还有哪些风俗或者活动?想想其中又有些什么寓意呢?生:回答(如“团圆饭”——家庭伦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等)师:所以说,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在节日里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而且还应该把过去的一些好传统继承下来。联系宁波的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你看到了哪些历史传统的延续?生:讨论回答师:杂剧——京剧、越剧、婺剧、甬剧(播放《苏三起解》);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孔子奖”;中秋节花灯表演等。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这么重视过去的东西呢?生:回答师: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历史上人们的创造,就没有今天的辉煌。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的。课堂小结: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生:回答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体验了宋元时期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很平凡,但平凡之中更有不平凡。因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叫做“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你们找到答案了吗?生:回答师:我想,所谓“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方面是指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一点我们大家刚才都感受到了;更深一层,那就是说老百姓的生活里也蕴涵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一起来讲述身边的故事吧!课外活动:收集中国各个节日的来源以及在节日中的活动。教后记(略) 补充材料:南宋时,瓦舍勾栏在杭城内外出现。瓦舍又称瓦子,系娱乐场所。卖艺人在平地表演,为了把自己和观众隔开,便使用勾栏(勾住脚背至小腿之间的栏杆)。故称瓦舍里的演出场地为勾栏。南宋时杭州城内外有瓦舍23处,最大者为北瓦 (内有勾栏13座)。城内瓦舍有5处,即清冷桥西熙春楼前的南瓦,市西坊内三桥巷的大瓦(又名上瓦),众安桥南羊棚前北瓦(又名下瓦),盐桥东蒲桥东的蒲桥瓦(又称东瓦),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隶属内司管辖。城外瓦舍18处,大多于诸军营寨附近,是驻军假日娱乐场所,隶属殿前司管辖,如候潮门外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的小堰门瓦、崇新门外的荐桥门瓦、东清门外的菜市瓦、后军寨前的赤山瓦、九里松左军教场大路西行春桥侧的行春瓦、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本州察院前王家桥侧的王家桥瓦、嘉会门外的龙山瓦等。第四课时——文人的世界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从教育、文学、绘画三方面反映出宋元文人的世界。既介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特征—注重哲理思考、富于情趣风雅,也介绍他们关注百姓生活,创作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文人世界的这些特征的出现实质起源于宋朝文化教育政策的改变。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宋朝教育政策的变化;了解宋元时期在教育、诗词、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宋元时期文人的特征;了解知识分子文化与市井百姓文化的互动。过程方法:分析宋初对文人政策的改变,联系宋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对文人世界的变化的影响,搜集对比宋元时期文人与前朝文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词、元曲、宋元绘画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分析宋词元曲等来源于民间的事例,领会民众使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了解文化世界变化与社会物质文化、政治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元文人的特征;文人与百姓文化的互动。难点:分析宋元文人世界变化的相关因素;体会宋元文人作品中的哲理与情趣风雅。四、教学方法:阅读与材料收集、体会感受作品意境、分析讨论。五、教学活动建议: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宋词元曲导入,或者从北宋初年重文轻武国策的出台导入;可借由历史故事,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导入。宋代的教育:1.可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宋代文化教育、科举取士与前朝的变化(士人地位提高,学校教育普及,科举考试的扩大),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重文轻武国策。2.组织学生讨论:说说重文轻武国策的产生原因以及后果(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宋代文人的特征:宋代文人的两个主要特征——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注意让学生从具体丰富的材料和情境中感悟。如体会苏轼《题西林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蕴涵的哲理;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的意韵;体会宋元文人诗情、哲理入画的特点。可以大量引用课外材料。元曲(文人与民间文化的互动):1.教师可以补充有关元曲的知识,如元曲四大家及著名曲目或关汉卿的生平,《窦娥冤》的大致情节。2.思考讨论:元曲在民间的流行说明了什么?(宋元时期士人关注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体现文人世界与世俗文化的互动)元曲的盛行反映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文人气息与世俗气息,世俗时代的体现)六、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师:上一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宋朝的“重文轻武”和“杯酒释兵权”,这样的环境直接促成了宋元时期文化的发达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最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设立和科举考试所取进士的大量增加。而学校的普遍设立导致了许多文章的出现,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谁知道这些文章的内容? 生:回答。师:中国古代的有些哲理和思想对今天21世纪我们学习仍有很大的影响。里面包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师:两宋时教育的发达还体现在进士人数的增多。今天的中国教育事业也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封建社会的重视教育和今天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是不一样的,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生:讨论,回答。师:总结归纳。封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地主阶级,虽然两宋时期重视教育,使受教育的人的范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在古代的中国能够接受教育的毕竟还是少数人,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读不起书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古代三纲五常的约束,妇女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而我们现在,国家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已经规定了适龄儿童要接受义务教育,而且还实行了男女平等,不能对女性进行歧视,在有些方面,国家还对女性进行特别的保护。现在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已经新建了许多大学,让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一时代和国家而感到幸福。师:两宋对教育的重视给当时文人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在文学上,宋朝和元朝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成果是宋朝的“词”和元朝的“曲”。当然古代延续下来的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诗词。生:(活动)师:宋朝文人的另一个成就是绘画方面的。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多小画家。其中的“梅、兰、竹、菊”是画家们的“钟爱”。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宋朝的文人喜欢它们,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生:回答(略)(教师同时在多媒体上给出梅、兰、竹、菊的画,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和享受)(教师多媒体给出马致远的秋思,并配上画,一起欣赏)师:元朝在文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新的文学题材——曲。师:在元曲上最著名的是谁呢?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我们来说说看。生:(活动)师:《窦娥冤》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中对统治者不满的一种情绪,也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时候经验,水平再高的文人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生:回答(略)小结:(略)课外作业:收集宁波市的文人以及在这方面的成就;收集赞颂梅、兰、竹、菊的诗句。教后记:(略)第五课时——古代科技的典范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向学生展现了这些发明创造对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棉纺织技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应用,联系以往相关的发明,将有关知识整理有序。过程方法:将这些发明创造与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起来,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的道理。体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火药、指南针的应用,活字印刷的发明,棉纺织技术的改良,及它们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从横向、纵向的角度理解宋元科技的发明与传播,建立历史的纵横关系。四、教学方法:阅读搜集资料、小组竞赛、讨论分析、动手制作等方法。五、教学活动建议:1.建议学生分组活动,每一组负责一项科技发明,搜集有关资料,在小组内汇总,推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述。2.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科技发明,在宋元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高峰时期)。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发明的外传,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尝试制作简单的活字雕版和指南针。六、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跟我们今天要学的发明有关,四大发明分别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根据课前的布置,请每一组派出代表来讲一讲四方面的内容。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的讲述和表演都很精彩,说明大家在课前都用了一些时间,而且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老师对大家的认真感到欣慰。(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出四大发明的图片,师生边看图边分析)师:大家有没有想过火药的发明、印刷术的改进和火药的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后世各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生:回答(略)师:归纳总结。火药的发明对后世有利也有弊。如果没有火药,就没有今天我们航空飞机的发射,我们就不可能有烟火可以看……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火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阴暗面。如果没有火药,就不会有今天战争的残暴,也就不会有一眨眼的工夫,一个城市消失了……师: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大大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特别是指南针用到航海上,才使整个世界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如果没有指南针可能就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可能到现在人们还比知道地球是圆的。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在纺织业方面宋朝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活动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当时会有棉纺织业的繁荣?生:回答师:大家应该还记得,到了两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地南移了,而且棉花也已经成了重要经济作物了,加上当时经济的发达以及南北各民族之间的征战,导致了人民居住地的移动,从而使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能够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整个纺织业的发展,而黄道婆不仅对传播纺织技术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起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师:我们学习了中国在两宋时期的创造和发明,感受了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向他们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小结:(略)课外动手作业:用橡皮泥等制造自己的图章等。 教后记:(略)第六课时——开放与交流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频繁的中外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其中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马可波罗和泉州港,以点带面地让学生感受当时经济文化交往的繁荣景象。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过程方法: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影响。四、教学方法:阅读搜集材料、讨论分析、情境体会等方法。五、教学活动建议:1.可以以马可波罗为主角,马可波罗的行程为主线设计一堂课。组织学生搜集马可波罗的生平,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其中的情境(虚拟)。2.教师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知识,补充生动具体的例子,建议特别介绍大都、杭州、泉州的内容,体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3.注意《马可波罗行记》对欧洲的影响,为下学期的学习埋下伏笔。4.宋元海上之路的内容可以作为副线,分析当时海上贸易交往频繁的原因。5.在体会宋元时期的开放和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开放交流的原因。(给出马可波罗图和丝绸之路图)六、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唱邓小平的《春天的故事》师:今天我们能在这么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在多媒体上欣赏到这么美妙的歌曲。都离不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可能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好,所以今天的中国如果要继续走向辉煌,就必须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人家好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元两朝对外交流的情况。生:看书,先自己学习。师:宋朝和元朝,特别是元朝对外交流与开放较之以前更大,为什么?生:思考,回答。师:归纳总结:宋朝的交流主要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交流,这与当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战争导致了人民的迁徙。导致了民族各方面的交流。而元朝主要是对外的交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元朝疆域的广阔。(教师给出元朝的疆域图和马可波罗图)以图片为资料讲解当时元朝的情况。师:书本上介绍了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情况,请同学们讲一讲,在你的知识海洋里,还有那些类似马可波罗的人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如唐朝的玄奘西域,后来的郑和下西洋等)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此类人物。 师:宋朝和元朝时的对外交流除了路上之外还有海上的交流。(教师给出“陶瓷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图”)师生结合地图一起学习,了解元朝时泉州港的繁荣情景,体会当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在海上商业往来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当时由于陶瓷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了解了中国。因此外国最早认识中国可以说就是从瓷器开始的。瓷器的英语是china,而中国的英文也是China.这就可以说明一切了。而我们宁波在古代又是怎样呢?早在1100余年前的唐朝,宁波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地方,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港口,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元朝的宁波与广州、泉州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主要贸易港。而今天的宁波又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今天宁波的北仑港也是一个深水大港,为宁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师:通过了解元朝和宋朝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给我们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发?生:思考后发言。作为本课的小结。课外作业:1.收集宁波在历史上各朝代对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2.中国瓷器生产地的情况。教后记:(略)  综合探究四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活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突出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2.以小组讨论、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3.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文化参与的兴趣和文化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传统节日的习俗、变迁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真正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情感内涵。【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如:春联、灯笼、福字、鞭炮、压岁钱的红包。。粽子、龙舟图。汤圆、灯谜。月饼、李白的一首诗。【新课导入】我们中国人有“初次见面,互赠礼物”的传统,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大家想不想要?想拿到这些礼物,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因为我们礼物有限,我们同学要分小组,合作做个游戏,我们的游戏是传统节日我作主。老师这里有四个传统节日:春节组、端午节组、元宵节组和中秋节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小组合作解决。抽到节日后,上来拿和你这小组有关的礼物。下面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抽取传统节日。然后请你们上来领取和你们节日有关的礼物。【新课教学】 设计思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互问互答,初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各种民俗活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深厚情感。假设我们现在来到了公历2006年,通过“传统节日我当家”的活动,分组探究。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春节组、端午节组、元宵节组和中秋节组。然后四小组围成四个小圆圈坐好。一、游戏过程1、各组自己确定主持人、记录员、挑选物品的代表;2、各组派代表挑选节日所需物品;3.各组根据探究学习讨论表的提示,围绕物品开展小组讨论,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记录讨论结果并准备发言及提问。点击屏幕,出现春节日历,请同学互问互答春节组:1.主持人介绍挑选的物品,围绕物品说说春节的安排,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所挑选的物品;2.记录人谈谈春节的相关知识,其它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如:关于春节的起源;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有哪些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反映了什么。3.春节组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以有选择的回答,如不能回答的,可以申请其他小组友情援助,或思考其他途径;4.教师适当点拨──请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亲人之间的团圆气氛,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从亲身体验、互问互答中了解春节的习俗、变迁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点击屏幕,出现元宵FLASH,请同学互问互答元宵节组:公历2006年的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五1.主持人介绍挑选的物品,围绕物品说说元宵节的安排,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所挑选的物品;2.记录人谈谈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3.元宵节组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以有选择的回答,如不能回答的,可以申请友情援助,或考虑其他途径;4.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亲人之间的团圆气氛,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从互问互答中认识到元宵的意义;通过对举家赏灯的美好回忆,引出亲人之间的团圆。点击屏幕,出现端午图片,请同学互问互答端午节组:农历五月初五1.主持人介绍挑选的物品,围绕物品说说端午节的安排,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所挑选的物品;2.记录人谈谈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3.端午节组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以有选择的回答,如不能回答的,可以申请友情援助,或考虑其他途径;4.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屈原的爱国热情,自己也应该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点击屏幕,出现中秋图片,请同学互问互答中秋节组:农历八月十五,公历2006年的9月18日1.主持人介绍挑选的物品,围绕物品说说中秋节的安排,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所挑选的物品;2.记录人谈谈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3.中秋节组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以有选择的回答,如不能回答的,可以申请友情援助,或考虑其他途径。4.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亲人之间的团圆气氛,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在互问互答中说古论今体验思乡深情,升华“团圆”的主题。点击屏幕,出现《乡愁》 二、各小组总结对于我们身边的传统你有哪些感悟?有哪些新的想法?(机动题)老师认为中国结、中国红、春联、灯笼、舞狮、剪纸等民间艺术,还有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学都是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之沧海一粟,远不是一节课所能感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的。春节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清明节体现了我们中国的孝道;端午节宣传了爱国主义和团结拼搏的精神;中秋节能联络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及它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正因为这些传统节日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了传统美德,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我们应该要继承发扬。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究,继续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三、布置探究题(机动题)点击屏幕,出现探究题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面老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拿去的礼物外还有最后两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四、送出礼物(机动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