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种植的新进展.doc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

ID:57579672

大小:10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27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_第1页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_第2页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_第3页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_第4页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20世纪60年代Branemark成功地将牙种植体植入颌骨内修复失牙,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骨结合理论以来,骨结合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主流种植系统的10年成功率已达97%以上。纵观牙种植学发展的历史,结合临床实践,笔者就当前牙种植学的发展作以下总结。骨内种植体是目前国际上占主流的种植系统,也是发展最快、临床应用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本文主要讨论这种类型的牙种植体。骨内种植体可分为柱形及根形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螺纹柱形或螺纹根形种植体。牙种植体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植体(fixture),是植入骨内与骨发生骨结合的部位,类似于天然牙的牙根;2)基台(a

2、butment),是连接植体后,从牙龈内穿出,类似天然牙作基牙时制备后的基牙牙冠。牙种植体设计主要涉及到植体—基台连接方式、植体表面处理和植体外形设计3个方面,以下就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进行讨论。1 植体—基台连接方式目前除了一段式种植体是将基台与植体部分预成为一体以外,多数种植系统是将种植体设计为两段式,即将植入骨内的植体与基台分开设计,在修复完成时再将基台与植体连接。行使咀嚼功能时,在基台上完成的牙冠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应力及旋转,基台与植体的连接方式要求连接稳固,能承受应力,并能抗旋转。1.1 内连接与外连接植体—基台连接方式主要有内连接和外连接2种方式。外连接指从植体部

3、位向外的突起嵌入到基台相对应的凹陷内,再通过紧固螺栓将两者固定(图1左)。由于植体一期愈合的要求,这种连接方式多数只能将植体上的突起设计得较低,所以会对紧固螺栓产生较大的应力;而由于设计空间所限,螺栓通常较为纤细,在完成修复并使用一定时间后,常会出现紧固螺栓松动甚至破坏的现象。另外由于植体位于牙龈下,无法直视植体—基台连接部位,二者的连接是否已经到位,在临床操作时很难凭手感判断,经常需要反复拍摄X线片确认其就位情况。由于这些缺点,外连接方式目前已经不是主要的连接方式。内连接是由基台向下的突起嵌入到植体相对应的凹陷内(图1右)。由于基台向下的突起可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内连接方式较外连接方式的植体上

4、的突起长,在紧固螺栓固定后,其长的突起与植体内腔侧壁间可产生有效的侧壁固位作用,牙冠在行使咀嚼功能时产生的应力主要作用于基台与植体连接处,对紧固螺栓产生的应力较小,所以该连接方式较少发生连接处的松动或破坏。另外,由于基台较长的突起进入植体内腔时有一滑行就位的过程,可通过手感明确地判断其就位情况,基本可省略连接后拍摄X线片的步骤,操作较为简单可靠。所以,内连接方式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连接方式,也是目前种植系统的主流设计方式。1.2 抗旋转设计抗旋转设计的方式主要为:多角形或栓道嵌合式抗旋转、摩擦抗旋转和组合式抗旋转(图2)。多角形或栓道嵌合式抗旋转方式主要通过基台与植体连接处相互间角形嵌合或栓—栓

5、道间的嵌合达到抗旋转作用。摩擦抗旋转方式是通过锥度连接方式,利用基台上突起的一定角度的锥体与植体内相同角度锥形空间嵌合后产生抗旋转作用。根据锥度连接的原理,此类连接后可出现“冷焊样效果”,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达到抗旋转作用。组合式抗旋转是以上2种方式的组合。锥度连接虽然能达到抗旋转作用,但它可以在320°的范围内就位,在印模转移及临床戴牙时较难确定基台的就位方向,所以在锥度连接的基础上再加上角度连接,形成组合式抗旋转,更加有利于临床操作。1.3 种植体颈部吸收与连接方式在完成修复并行使功能后,1年之内通常要出现种植体颈部周围的骨吸收,一般吸收到植体的第1个螺纹处才稳定下来。牙槽嵴顶吸收后,由于损

6、失了约1.5mm的种植体骨内高度,可造成种植体冠根比例增大,尤其在骨质较差的部位以及选用较短的植体时。这种吸收常与种植体的早期失败相关。种植体颈部的骨吸收,以及种植体之间的骨缺失是牙乳头缺如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预防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一直都是种植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基台—植体连接处的微动以及连接处内的细菌是造成种植体颈部吸收的主要因素。左:摩擦抗旋转;中:内六方多角形嵌合式抗旋转;右:栓道嵌合式抗旋转1.3.1 基台—植体连接处微动与种植体颈部的骨吸收 King等[1]将种植体的基台—植体连接处焊接4个点以消除其微动,植入后观察发现,与未焊接的两

7、段式种植体相比,焊接后种植体颈部的吸收明显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基台—植体连接处的微动可导致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的吸收。1.3.2 基台—植体接口处细菌因素与种植体颈部骨吸收 有学者观察了炎细胞在种植体嵴顶部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两段式种植体的基台—植体连接处有明显的炎症细胞聚集,且在此连接处以上约0.5mm处聚集最明显;而一段式种植体的嵴顶部软组织则未发现明显的炎症细胞聚集[2-3]。因此有理由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