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

ID:57573996

大小:7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27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_第1页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_第2页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_第3页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_第4页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宝堂之张村忆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宝堂之张村忆象前段时间因事回老家呆了几天,几位老表同宿张村表姐家。表姐夫在城里上班,或因故土难忘,前两年退休后,嫌城里空气混浊、人情寡淡,回村在自家老屋基上竖起两层小楼。小楼按家乡风俗修建,南北朝向,前有小庭院,村人劳作谈评之音可闻,后倚风水林,窗外樟松葱茏、修竹婆娑、蝉音连连。头夜酒后搓麻至深夜,上床后又神聊许久,困意袭来,正欲闭眼休息,窗外依稀传来几声久违了的公鸡打鸣声,莫不是快天亮了?掀起窗帘,这不,黛青夜色里,东方微明,薄雾轻敷,山林黑魆,屋舍影绰,心想何不趁将明未明之际去看看村色,遂拖

2、起老表,出得门来。到得村头,落脚白马畈,天刚擦亮,目之所及,远处,巍峨大山与天际交融,要不是那一抹鱼肚白,实难区分开来。正对面的那座山头应该就是蒙岭吧,山那边婺源或许早已醒来?乡野空旷,不经意间天已透亮。往近看,歇亭依旧,一条青石板路自蒙岭脚穿满畈金黄蜿蜒而来。小暑将至,稻谷正熟,新割的稻茬稻秆清香裹挟着蚱蜢之类昆虫气息,揉杂在一夜尚未散尽的地气里,氤氲成江南田畈双抢季节特有的暑天气息。沿石板穿村而下,这已完全不是我记忆里的张村哦!印象中张村是周边最大的村堂,大队部、小学、合作社(供销社代销点)、

3、医务室、豆腐坊、制香铺……全集于此。相较我的出生地隔壁村爵禄源,这里就是一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简直可算是集镇了。小村堂人对张村印象深刻的不外乎两样,一为石板路,另是老房屋。一条主道随山势而走,逢弯折处必有巷道汇入,巷道视周边房屋疏密或宽或窄,脉络分明。主道巷道路面一律是极其工整的,正中由一块块长近四尺宽约两尺的青石板顺次铺就,两边的卵石嵌得规整平服,石缝间黄绿着密密的青苔和地衣,紧依石板路南侧是一条尚称不上溪流的水沟,自蒙岭引来的山泉却也一年四季清流不断。登后山俯瞰,村堂似长龙依山斜卧,一幢幢粉墙

4、青瓦、高脊飞檐列于水沟北侧,一概坐北朝南,取依山傍水之势。以郑家祠堂为界线,分称庙上庙下,村民聚族而居,汪王两族多居庙上,郑氏以庙下为主,其他姓氏杂居期间。昔日村民住房多为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所建,以徽派四水归堂样式为主。堂屋边上却又逸出披屋,更显鳞次栉比、四通八达,好一派大村望族气象。村堂当中黄金地段也有几幢与众不同,整幢房子临路而建,不设门楼门罩,登堂就可入室,既迥于徽派民居匠心门户的理念,又异于院墙封闭内敛的风格。临街一面除却半截矮墙外,全为木板构成,大门多四开是谓门脸,矮墙之上又设拆卸式门板

5、就是橱窗,商贾铺面要的就是敞亮。跟民居商铺相比,印象中宗祠的际遇似乎差了许多,记事时起,就没见过自家祠堂——汪氏宗祠,也听长辈指着村中一处空地描述宗祠曾经的气势恢宏,少不更事的我惟能对着残垣断壁遥想昔日宗族进祭盛况。郑氏宗祠倒是经常经过,前临路后依山占了好大一块地盘,却也改得面目全非。门楼砖雕换作水泥浇筑的红五星,四水归堂改为人字披,封闭严实的山墙掏出两排大窗,天井填平、享堂打通……空间倒是增大了许多,农会、算盘厂、笔杆厂、电影院的先后进驻让众屋的功能益加多元化,随之而来,村民的宗族观念也渐渐淡化

6、了。可随着这些相继搬出,禾斛、打谷机和打田机等农具家伙又挤了进来,祠堂再次沦为村民的杂物间,甚至有人贪图方便,把牛呀猪呀的也圈了进来。才几年,屋格烂了、瓦片疏了、门窗破了……再也没族人牵头去打理维护。“呀!真可惜,老屋都倒光啦。”老表的感慨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可不是,我俩站在一座坍了半边的门楼前,偌大一幢四水归堂的老屋,整个屋顶都坍塌下来,几根屋柱扯着一幅板壁歪在疯长的毛草里,残缺不齐的墙头,几只藏身树荫的蝉歇斯底里地聒噪着。“有什么可惜的,这路又狭又破,车都开不进来,新屋都做到马路边上去了,谁还

7、住这老房子。”一位骑着电动车经过的小青年扔下一句。的确,这些年,凭借天宝堂的大米和大理石,口袋鼓起来的乡民开始大兴土木,马路边上的小洋楼一栋挨着一栋,乡民们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跟那些新建的小洋楼相比,老房子光线差、虫蚁多、空气不流通、交通不便的劣势不言而喻,可看着这么些百年老屋历战乱、遇天灾、经人祸仍岿然屹立,却因村民富裕后人去楼空而相继倒下,实在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说到老屋,总绕不过一山之隔的婺源,安徽的休宁、黟县也不是很远。每到旅游旺季,西递、宏村、篁岭、晓起……游客自天南地北蜂拥而至,游

8、山玩水之余,久囿城市钢筋水泥建筑丛的游人更多都是冲那一幢幢保存完好的老屋去的。曾几何时,我们这里老屋还是蛮多的,一幢老屋,少则两三户多至六七家呆在同一个屋檐下,挤则挤矣,大家庭生活气息却很浓郁。热天,天井处、大门外,各家的竹床竹椅并排而列,一束驱蚊草、几把大蒲扇,或躺或坐,东家长、西家短,群聊模式煞是热闹。冷天,向阳墙根,拎几个火桶聚在一起晒太阳,大海碗里的煮年糕、炒碱水粑,你尝一口、我夹一块,虽无山珍海味,却也赛似聚餐,其乐融融。雨前检漏、闲时补缺,住户每次及时的修缮确保老屋得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