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裸体纤夫.doc

三峡裸体纤夫.doc

ID:57569140

大小:2.61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8-27

三峡裸体纤夫.doc_第1页
三峡裸体纤夫.doc_第2页
三峡裸体纤夫.doc_第3页
三峡裸体纤夫.doc_第4页
三峡裸体纤夫.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峡裸体纤夫.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峡裸体纤夫日前,游客在三峡库区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看见了消失5年多的纤夫拉纤场景。据湖北省巴东县旅游局局长李前兵介绍,三峡库区蓄水后,由于下游河滩淹没等原因,该旅游项目已停止五年多,游客漂流神农溪体验纤夫拉纤移至上游,五月一日起正式对游客开放,真实还原三峡纤夫拉纤的历史风貌。图为原始古朴的纤夫拉纤。李风摄27过去,纤夫是过往船只不可缺少的导向和动力。李风摄巴东神农溪还保留着独特的裸体纤夫拉纤景观。李风摄27纤夫在神农溪畔牵引木船溯溪而上。李风摄巴东县在神农溪上“还原”三峡纤夫拉纤的历史风貌。李风摄纤

2、夫,不该被遗忘的三峡之魂27272727纤夫——三峡精神的演绎者拍摄时间:1997年6月拍摄地点:大宁河小三峡沿途1997年夏天,郑云峰在大宁河遇见这群一声吆喝、一声长啸,使尽全身力气弓腰拉纤的纤夫,他们的号子声像是来自万丈断崖下,撕裂人心,久久回荡在逼仄的峡谷内,回荡在大宁河的漩涡里和悬崖间。他被这群终身搏斗在激流险滩中的英雄所震惊,视他们为三峡之魂,决定寻找与他们有关的一切痕迹,并一度身体力行过纤夫的工作,虽然那已是“纤夫时代”的尾声。摄影/郑云峰郑云峰在三峡发现的是一个纤夫的世界,他拍下的那些

3、图片,是纤夫留下的遗迹所形成的景观。郑云峰的纤夫世界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在我心中,三峡不是这样的。我印象中的三峡没有纤夫,甚至我相信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三峡也没有纤夫,因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三峡就没有纤夫。我手头有几本关于三峡的诗词汇编,一本是《重庆题咏录》,里面搜集了700多首从古至今关于重庆的诗;还有一本杜甫的《夔州诗集》,这些诗词中几乎都无人写三峡的纤夫。杜甫、刘禹锡、陆游这些大诗人都在三峡生活过若干年,写过众多三峡的诗篇,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描绘纤夫的诗篇(只有杜甫的《最能行》描写了三峡的船工)。若

4、说古往今来的三峡诗词中无纤夫的身影也不公正,元末明初孙的诗歌《下瞿塘》里面有“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的纤夫形象;清代诗人盛锦在《十二碚》、《空峡》、《过滩》中也记录了纤夫拉船的艰辛。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纤夫的形象受到了关注。因为重庆成为陪都,大批的文化人涌入巴蜀地区。他们被纤夫的生存与精神深深地打动,写出了一批吟咏纤夫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写嘉陵江上的纤夫。27总之,过去描述三峡纤夫的诗词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基本上深藏在故纸堆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

5、,因此也没有影响到国人头脑中三峡形象的重新建构(倒是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形象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印象深刻,如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古典诗词中的三峡,大多写的是顺流而下的三峡,那里缺少一个逆流而上的三峡。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下三峡;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写下三峡,何等地畅快,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输李白。《吴船录》为宋代大诗人范成大所撰,写从成都经水路回杭

6、州的沿途。他从奉节入三峡,一路顺长江回到江南的杭州。其中一段描写已成经典,总是被引用:“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滟之顶,犹涡纹,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吴船录》虽为经典,但也不写纤夫拉船上行之事,只写顺流而下的畅快。但是江里行舟,不可能只有下水而无上水。在船上无动力的帆船时代,在三峡中如何逆水行船,我们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中能知道些什么呢?2727纤绳:一头拴着船只的安危,一头拴着纤夫的生死拍摄时间:2003年7月拍摄地点:大宁

7、河27三峡河道落差巨大,逆水行舟因此非常困难。三峡蓄水前,每当此时便全靠纤夫合力拉纤。逆水行驶阻力巨大,加上船只及载货的重量,上行更加困难,所以用以引力的纤绳就很重要。纤绳由16片老丛竹篾编织而成,这种竹篾硬中带柔,粗中有细,不伤皮肤,又方便收拢、盘曲。编成后用石灰水浸泡,再放在水里煮开,以此增加绳索的柔韧度。纤绳很长,一般有54捭(盘起来一圈为一捭),一捭约1.7米,有的河段只需二十多捭,有的河段则需整个54捭。使用时,绳索的一头通过麻编拴在船只的维板杜上,一头拴在纤夫腰间(纤夫们形象地称之为“搭

8、脖子”),船只与纤夫的安危和命运就这样紧紧拴在一起。摄影/郑云峰陆游曾在紧邻瞿塘峡的夔州(今奉节)做官。从江南老家绍兴坐船去夔州赴任,他将一路上的日记写成享有盛誉的名著《入蜀记》。我想陆游这一路走来,逆水而上过三峡是必须的,我想看看他是怎样描写的。我找到这本书,仔细地阅读,然而陆游让我十分失望。《入蜀记》虽名为“入蜀”,但六卷之作,写蜀之三峡部分仅是第六卷,文字大约占全书的1/6,记录了十月七日从宜昌(古称峡州)出发,当月二十七日到达奉节的过程,共21天。遗憾的是,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