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绿色木霉菌ltr-2对小麦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998杨合同,唐文华,宋家华等。绿色木霉菌LTR-2对小麦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植物病害研究与防治。Pp504-507.主编刘仪,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绿色木霉菌LTR-2对小麦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杨合同1唐文华1宋家华2牛赡光3周洪友41: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病生防室;2: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4:内蒙古农牧学院植保系摘要绿色木霉菌LTR-2对小麦纹枯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主要作用方式为重复寄生,位点与营养竞争,产生几丁质酶和B-1,3-葡聚糖酶消解细胞壁等.在营养竞争作用中涉及的营养物质为葡萄糖.LTR-2可能产生对小
2、麦纹枯病菌有抗生作用的挥发性物质.关键词:绿色木霉菌;小麦纹枯病菌;作用机制;重复寄生;竞争木霉菌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包括(1)抗生素:木霉菌产生抗真菌代谢产物至少在32种以上。多数种类产生的抗生素不止一种,如哈茨木霉可产生12种,康氏木霉可产生9种,绿色木霉可产生10种,钩状木霉可产生7种,长枝木霉可产生3种,多孢木霉可产生2种,木素木霉(绿色木霉)可产生2种.这些抗生素的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包括了戊酮,辛酮,类萜,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等几大类(Ghisalbert等,1991;Faull等,1994)。(2)重寄生作用:目前已发现木霉菌至少可寄生18个
3、属的29种植物病原真菌.(3)溶菌作用:木霉菌有时不与寄主菌丝有直接接触,同样可以引起它们的解体,最终消失。这与木霉菌的β-1,3-葡聚糖苷酶,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等有关。通过酶的作用使真菌细胞壁遭到破坏,继而引起原生质体解体。(Cook等,1983,Wells等,1988)(4)毒性蛋白:蛋白质Tricholin是核糖体钝化蛋白,能抑制R.solani生长与繁殖。(Lin,等,1994)(5)竞争作用:Sivan等(1989)的研究证明木霉菌的竞争在镰刀菌的防治中有重要作用.Ahamad和Baker(1987)也有相似的报道.但是就特定的木霉菌菌株来说
4、,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则各具特点,防治效果的表现也不同.我们曾经得到一株绿色木霉菌LTR-2,对蔬菜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已经登记注册(杨合同等,1996;宋家华等,1996;TangWenhuaandYangHetong,1997).后来的研究表明,该菌株对小麦纹枯病也有良好的效果(TangWenhuaetal,1996),因此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下面是研究结果.1.材料与方法1.1.菌株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LTR-2,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H-1,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T
5、H和粉红粘帚霉菌(Gliocladiumroseum)GLR.1.2.方法1.2.1.重复寄生能力测定制备PDA平板,将LTR-2和小麦纹枯病菌H-1点接在相对的平板边缘,于28℃培养,并连续观察菌落的相互影响;LTR-2的菌落与H-1的菌落接触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相互作用;另采集小麦纹枯病的病株,保湿使病部出现大量的病菌菌丝,然后喷布LTR-2的孢子悬浮液(107孢子/毫升),继续保湿,连续观察绿色孢子的产生情况,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侵染情况.1.2.2.抗生素的产生①将LTR-2在PDA平板上培养至分生孢子产生完全,60℃15分钟杀死木霉菌
6、,冷却后用打孔器取下直径0.6cm的培养物,置于另一个接种了小麦纹枯病菌的PDA平板上,28℃培养,观察抑菌圈的产生情况.另以氯仿熏蒸杀死LTR-2,作同上处理.5②在PDA平板上对峙培养LTR-2和H-1,另设单独接种LTR-2和H-1的对照,待两菌落接触时,量取从接种点到菌落汇合点的距离,以及对照培养物从接种点到菌落边缘的距离.1.2.3.位点竞争将小麦幼茎用LTR-2的孢子悬浮液(106孢子/ml)处理,同时以灭菌水处理作为对照,在28℃保湿3-4天,取出阴干,用透明的胶带纸印下小麦表面的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另于PDA平板上培养表面洗涤液.
7、另以灭菌玻片代替小麦幼果为对照.1.2.4营养竞争H-1菌丝用解剖刀切碎,以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离心,风干,平板法检测每克活菌丝段.将LTR-2作同样处理后与H-1的菌丝段等量混合,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加入1%(W/W)的葡萄糖,于灭菌的培养皿内保湿培养2天,用PDA培养基进行稀释分离,观察病原菌和LTR-2的生长情况.对照则采用LTR-2分生孢子和H-1菌丝段,以灭菌硅藻土为分散剂,观察H-1和LTR-2的生长情况。以对照菌数为基数计算H-1和LTR-2在两者混合情况下的死亡率.1.2.5.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测定1.2.5.1.β-1,3
8、-葡聚糖酶活性测定茯苓粉中的β-1,3-葡聚糖与苯胺蓝结合呈蓝色,在β-1,3-葡聚糖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