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526530
大小:2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26
《2020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9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时分层作业(九)(建议用时:20分钟)[学业达标练]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的口号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州起义D.领导华侨支持维新运动A[根据孙中山的生卒年可知孙中山“28岁那年”为1894年。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决心“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
2、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兴中会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A[这句话是孙中山于1905年说的,这表明革命党人已认识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因此答案为A项。]3.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导学号:53082078】A.清政府垮台B.皇帝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D[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
3、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并未在中国实现近代化。]4.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该结果反映出()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法挽回A[在临时大总统选举的投票中,孙中山的得票最多,这是他长期从事并领导革命活动,享有崇高威望的结果,故选A项。]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导学号:53082079】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
4、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A[首先理解“约法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性质。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所述内容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最能体现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无法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终结了清朝统治”未指明“君主”
5、的内核,不够准确,故B项错误;“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不如C项符合题意。][冲A挑战练]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导学号:53082080】A.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未受冲击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南京临时政府效法美国,实行总统制,后为限制袁世凯个人专制,又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又改为
6、总统制,方便其独裁专制。这说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81】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
7、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