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教材6.3.4 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 教学设计(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3.4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本节课主要学习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引进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来实现,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向量的某些关系,特别是向量的平行、垂直,是否也能通过坐标来研究呢?前面已经找出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如果存在实数λ,使得a=λb,那么a与b共线),本节则进一步地把向量共线的条件转化为坐标表示.这种转化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将向量用坐标表示出来,再运用向量相等的条件就可以得出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要注意的是,向量的共线与向量的平
2、行是一致的.课程目标学科素养A.掌握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B.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1.数学抽象: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2.逻辑推理:推导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3.数学运算:由向量共线求参数的值;4.直观想象:学会用坐标进行向量的相关运算,理解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5.数学模型:通过对共线向量坐标关系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教学重点: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2.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目标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1.已知,则的坐标是什么?【答案】二、探索新知思
3、考:已知,你能得到的坐标吗?【分析】因为,所以即。结论:这就是说,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用这个实数乘以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例1.已知的坐标。探究:设,若向量共线(其中),则这两个向量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解析】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用坐标表示为即整理得,通过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引入本节新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识记向量加、减法、数乘的坐标运算,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例2.已知解:因为,解得。例3.已知判断A,B,C三点之间的关系。解:猜想A,B,C三点共线。因为,,又所以。又直线A
4、B,直线AC有公共点A,所以,A,B,C三点共线。例4.设点P是线段P1P2上的一点,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1)当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求点P的坐标;(2)当P是线段P1P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的坐标。通过探究,掌握共线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概括能力。通过例题练习共线向量的坐标运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进一步掌握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坐标运算,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结论:中点坐标公式若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线段P1P2的中点P的坐标为,则。探究:如图,线段P1P2的端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点P是直线P1P2上的一点,当时,点P
5、的坐标是什么?【答案】通过探究得出一般结论,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达标检测1.若a=(2,1),b=(1,0),则3a-2b的坐标是( )A.(5,3)B.(4,3)C.(8,3)D.(0,-1)【解析】 3a-2b=3(2,1)-2(1,0)=(4,3).【答案】 B2.已知a=(-6,2),b=(m,-3),且a∥b,则m=( )A.-9 B.9 C.3 D.-3【解析】 因为a=(-6,2),b=(m,-3),若a∥b则-6×(-3)-2m=0,解得m=9.【答案】 B3.与向量a=(1,2)平行,且模等于的向量为________.【解析】 因为所求向量与向量a=(
6、1,2)平行,所以可设所求向量为x(1,2),又因为其模为,所以x2+(2x)2=5,解得x=±1.因此所求向量为(1,2)或(-1,-2).【答案】 (1,2)或(-1,-2)4.已知向量a=(1,2),b=(x,1),u=a+2b,v=2a-b,且u∥v,求实数x的值.【解】 因为a=(1,2),b=(x,1),u=a+2b=(1,2)+2(x,1)=(2x+1,4),v=2a-b=2(1,2)-(x,1)=(2-x,3).又因为u∥v,所以3(2x+1)-4(2-x)=0,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得x=.四、
7、小结1.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2.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3.中点坐标公式;五、作业习题6.36,13题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好的问题设计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考虑以问题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与问题的呈现时间、呈现空间和呈现方式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设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1、在教学中重基础知识,重基本方法,重基本技能,重教材,重应用,重工具作用,不拔高,不选偏题和难